莱阳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,附近微信好友百元两小时
这事儿得从上周五晚上说起。我刚加完班掏出手机,微信突然弹出个附近的人打招呼。头像是朵荷花,昵称叫“清风”,开口就问“在莱阳哪里”。我随手回了个位置,对方秒回:“莱阳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,见面喝茶聊聊天?”
当时我就愣住了。这年头连附近的人都开始明码标价了?百来块钱就能找人陪两小时,到底是物价贬值还是我落伍了。正好第二天周末闲着,我决定亲自去看看。
第二天下午叁点,我按约定到了人民商场旁边的茶座。角落里坐着个穿条纹衬衫的大叔,见我张望就挥了挥手。“你是昨晚那个...清风?”我试探着问。他笑着递过菜单:“别紧张,就是找人唠唠嗑。”
两小时的特别体验
原来大叔是开服装厂的,儿子在国外读书,老伴去带孙子了。“现在想找个本地人聊天都得付费咯。”他自嘲地倒着茶。我们从天猫超市聊到莱阳梨,从白龙河谈到蚬河公园,他甚至还教我辨认哪种梨最甜。
中途去洗手间时,我瞄到他手机屏幕——聊天列表里还有叁四个类似的对话框。回到座位时,大叔正盯着窗外:“以前这条街都是熟人,现在反倒要和陌生人买时间聊天。”他转头问我,“你们年轻人现在都怎么交朋友?”
这句话把我问住了。确实,现在连邻居长什么样都不知道,反而要在微信上找附近微信好友百元两小时的服务。可转念一想,这种服务不就是我们亲手创造的吗?
临走前大叔结了账,从钱夹里抽出张百元钞推过来。我犹豫着没接,他硬塞进我手里:“说好的规矩不能破。”那张纸币攥在手里有点烫,我突然觉得这不像是劳务费,倒像是某种情感代币。
后来我又遇到几个尝试类似服务的人。有个刚离婚的阿姨专门找人陪逛超市,说是不习惯购物车空荡荡的感觉。还有个程序员小哥哥每周找人打羽毛球,理由是“办卡太贵,约同事太麻烦”。
现在想想,莱阳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这种现象,或许不只是经济行为。就像小区里突然冒出的共享充电宝,表面上解决的是电量焦虑,实际上填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缝隙。当老街坊的寒暄变成手机提示音,当亲戚串门变成朋友圈点赞,这种服务反而成了新型社交纽带。
有天深夜我又收到附近的人打招呼,这次是个年轻女孩问能不能陪她吃宵夜。我盯着屏幕看了很久,最终回复:“要不础础制吧,就当交个朋友。”对方发来个笑脸:“那咱们去实验中学后门那家烧烤?”
你看,有些东西终究是钱买不来的。就像烧烤摊上冒起的烟火气,就像咬开烤茄子时溅出的汁水,就像举着啤酒瓶说的那句“感情深一口闷”。这些瞬间,哪是区区百元能衡量的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