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江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邻城叁百元的情感故事
江风带着松针和潮湿泥土的气味吹过站前广场,老陈把烟头摁灭在锈迹斑斑的垃圾桶顶上。这是他跑牡丹江线的第七年,驾驶座上印着个褪色的"平安"挂件。后视镜里闪过熟悉的身影——穿水红色羽绒服的姑娘每周五傍晚都会出现,在"牡丹江附近300块钱的爱情"广告牌下等那班从绥芬河开来的绿皮火车。
今天她手里攥着个塑料袋,隐约露出毛线团和竹针。"给对象织围巾?"老陈摇下车窗搭话。姑娘愣了下,睫毛上还挂着哈气凝成的白霜:"他跑跨境运输,说莫斯科冬天能冻掉耳朵。"车厢里暖风开得足,她话匣子也松了。说两人在早市卖山货认识,男方攒钱想娶她,这趟跟车去俄罗斯能多赚叁千。老陈瞥见姑娘手机屏保——两个人在镜泊湖冰面上笑得见牙不见眼,背景里还有未融化的"百年好合"雪字。
邻城叁百元的情感故事
邻座大妈突然插话:"咱年轻那会儿处对象,他揣着攒了半年的肉票带我去吃锅包肉。现在小年轻动不动就异地..."话音未落,客车拐进服务区。穿工装的男人正跺着脚讲电话:"放心吧,我给闺女买了会眨眼的娃娃,叁百块!"玻璃上的哈气融成水珠滚下来,像谁来不及擦的眼泪。
车过海浪镇时飘起清雪,那姑娘突然翻找起行李。挎包衬布里缝着叁张百元钞票,泛黄的纸币用薄膜压得平整。"第一次约会他请我吃烧烤,剩的这些一直没舍得花。"她说着把围巾多织了二十针,浅灰毛线里夹着几缕银丝。远处烟花爆竹厂试放的礼花在暮色里炸开,映得每个人眼底亮晶晶的。
老陈在终点的客运站卸客时,看见出站口有个举着围巾的年轻人。冰碴子结在对方眉梢,怀里还抱着印着俄文的巧克力盒。两个人隔着闸机愣了叁秒,忽然笑作一团。那张压在挎包底的叁百块钱,后来变成了小夫妻麻辣烫店里的第一口汤锅。
霓虹灯在积雪上投下斑斓的光晕,夜市刚支起的烤冷面摊前热气蒸腾。穿校服的女孩正掰着烤红薯跟同伴嘟囔:"等考上大学..."后半句被叁轮车的喇叭声冲散。老陈调转车头时,后视镜里那对年轻人共围着新织的围巾,身影渐渐融进熙攘人流。仪表盘显示零下十九度,雨刮器底下不知被谁放了袋还温乎的糖炒栗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