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集大学城找学生暗号,校园暗号寻同窗
那些年我们喊过的暗号
最近在校园论坛里,看到有人发帖问“辛集大学城找学生暗号”。这个标题让我愣了几秒,脑子里瞬间闪过好多画面。你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,怎么还有人用这种方式找同学?不过转念一想,这不正是我们大学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吗?
记得刚入学那会儿,智能手机还没现在这么普及。我们宿舍六个人,经常约着去第二食堂叁楼的小炒窗口打牙祭。那地方特别隐蔽,去晚了好菜就没了。后来不知谁想了个主意,定了个“辛集大学城找学生暗号”——谁先到食堂,就在班级蚕蚕群里发个“月亮不睡我不睡”,其他人看到就知道该往食堂跑了。
说起来也挺有意思,这种看似幼稚的暗号,在大学城里还真不少见。图书馆占座要在书本扉页画个特定的星星符号,篮球场约球得在公告栏贴特定颜色的便签纸。有次我忘带手机,想去图书馆找我室友,就在他们常坐的区域转悠。正发愁呢,忽然看见窗台上摆着叁本摞在一起的书——这不就是我们约定的“在附近”的暗号吗?果然在楼梯间找到了他。
现在想想,这些校园暗号寻同窗的小把戏,倒成了连接我们的特殊纽带。它不像微信定位那么精准,却带着点心照不宣的默契。就像去年毕业季,大家在散伙饭上说起这些事,居然发现不同专业、不同年级都有自己的暗号体系。外语系的用诗句接头,美术系的靠涂鸦传信,体育生们更绝,直接发明了一套手势暗语。
前两天路过大学城,看见几个学生站在奶茶店门口比划着什么手势,然后突然笑着朝同一个方向走去。这个场景让我恍惚觉得,虽然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,但这种用校园暗号寻同窗的传统,好像一直都在延续。或许在即时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,人们依然需要这种带着温度的联系方式吧。
有时候我会想,等再过十年、二十年,现在的学生回忆起他们的大学时光,会不会也像我们这样,突然想起某个夏天午后,因为一个简单的暗号,就呼朋引伴地冲向篮球场?那些看似随意的代号和手势,其实装着我们最鲜活的青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