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门小粉灯一条街,天门小粉灯街区风貌
要说这天门小粉灯一条街啊,可是咱们这儿最有人情味的老街了。记得小时候跟着奶奶来买年货,窄窄的青石板路两旁挂满了粉色灯笼,风一吹就轻轻摇晃,把整条街都染成了暖暖的粉色。现在虽然沿街多了不少奶茶店和文创小店,可每到黄昏时分,老店铺门口那排粉灯笼一亮,整条街瞬间就回到了旧时光。
巷子深处的老手艺
往街深处走,还能找到几家坚守的老铺子。李记灯笼铺的师傅快七十岁了,手上功夫却一点没含糊。那天我蹲在店门口看他做灯笼,竹篾在他手里弯折几下就成型,糊上特制的粉红绸布,再描上金边,整个工序行云流水。"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学这个喽,"老师傅边调整灯笼形状边说,"但这条街要是没了小粉灯,那还是小粉灯一条街吗?"他顺手把刚做好的灯笼挂上门檐,暮色里那抹粉色格外温柔。
街角的糖画摊子前总是围着一群孩子。王阿姨在这摆了二十年摊,手腕轻轻一转就能画出龙凤。她笑着说:"以前我婆婆就在这儿摆摊,那时候整条街还没这么多游客。现在好了,咱们这小粉灯街区风貌保留下来了,老手艺也能继续传下去。"刚说完,她又低头给个小姑娘画兔子,糖浆在铁板上滋滋作响,空气里都是甜香。
再往前走几步,总能听见叮叮当当的打银声。银匠老周是这条街的"活地图",谁家祖上在这开过什么店,哪个门牌换过几任主人,他都能说上半天。他那间十来平米的工作室堆满了工具,墙上还挂着叁十年前这条街的黑白照片。"你看,那时候灯笼没现在多,但街坊邻居都坐在门口聊天,"他指着照片说,"现在虽然热闹了,好在街坊们还保持着搬小马扎在街边喝茶的习惯。"
要说这条街最热闹的时候,还得数元宵节。整条街的灯笼都会换成新的,从街口到巷尾连成一片粉色的光河。去年元宵我特意带着相机来拍照,正好遇见社区在组织猜灯谜活动。住在街尾的张大爷一边给年轻人提示,一边乐呵呵地说:"我小时候就在这条街上猜灯谜,现在轮到给你们出题啦!"有个小姑娘猜中谜底时,手里的兔子灯高兴得直晃。
其实住在这条街上的老住户都知道,最美的是雨后初晴的清晨。青石板还湿漉漉的,早点铺的蒸汽混着豆浆香味飘出来,还没熄灭的粉灯笼在晨光里显得格外柔和。这时候总能看见几个老人坐在街心亭子里下棋,手边放着泡好的茶。住在二楼的陈奶奶每天这个时间都会在窗台浇花,她说:"在这住了五十年,每天睁开眼看见这条街安安静静的样子,心里就特别踏实。"
偶尔会有游客问,为什么非要坚持用粉色的灯笼。老街坊们都说不出什么大道理,但大家都觉得,要是换了其他颜色,这条街就不是他们熟悉的那个样子了。就像刘阿姨在街口开的面馆,叁十年来始终保持着红木桌椅的格局,她说有些老主顾搬去城东了,周末还要特意开车回来吃碗面,就为了看看这条街的粉灯笼。
傍晚时分我又逛到李记灯笼铺,老师傅正在教小孙女画灯笼图案。孩子的小手握着毛笔,在绸布上画出一朵歪歪扭扭的梅花。"慢慢来,"老师傅轻声说,"以后这条街的灯笼,还得靠你们接着画呢。"夕阳从门缝漏进来,把一老一少的影子拉得很长,新画的灯笼在微风里轻轻转着,那抹粉色映在青石板上,仿佛会一直这般流转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