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江100米内学生约,附近学子相约相聚
牡丹江的秋天来得特别早,江风吹过林荫道,把第一片梧桐叶子吹落在校门口的奶茶店前。下午四点半的光景,穿着各色校服的学生们叁叁两两从校门里涌出来,像突然绽放的花朵。
“明天周末,咱们去哪儿写作业?”扎马尾的女孩吸着珍珠奶茶,眼睛亮晶晶地望着同伴。“老地方呗,图书馆靠窗的位置光线最好。”她的朋友边说边翻开手机,“我拉个群,把隔壁班的小王也叫上。”
百米内的相遇
说来也巧,我们这群人住得都不远。以学校为中心,方圆一百米内至少有五个小区住着同校的同学。有时候早上买煎饼果子都能碰到叁四张熟悉的面孔。
这种地理上的接近,让我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周末相约的习惯。刚开始只是顺路一起回家,后来慢慢变成了固定的学习小组。每到周五放学,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掏出手机,在群里商量这周末的聚会。
“要不要叫上七班那个转学生?她刚搬来教师公寓,就住在学校后面那栋楼。”有人提议。很快,我们的“百米学习小组”又多了个新成员。
说实话,这种随时能见面的感觉特别奇妙。有时遇到难题,发个消息,十分钟后就能凑在一起讨论。谁家爸妈出差了,我们就带着零食去他家学习;谁期中考试进步了,大家就凑钱买个小蛋糕庆祝。
记得有次数学作业特别难,我们在小李家讨论到晚上九点。他妈妈推门进来,看见我们围坐在茶几旁,草稿纸铺了满地,忍不住笑了:“你们这些孩子,住得近就是方便,学习都有伴儿。”
江边的晚风轻轻拍打着窗户,房间里只剩下写字的沙沙声。那一刻我突然觉得,能在家门口找到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,真是件幸运的事。
这种随叫随到的学习模式,让我们之间的默契越来越深。有时候不需要太多言语,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卡在了哪道题上。
上周五物理测验前,我们约在江滨公园复习。晨光洒在江面上,波光粼粼的像撒了一把碎金。我们坐在石凳上互相抽背公式,偶尔有晨跑的人经过,都会好奇地看我们一眼。
“你们发现没,”学习委员推了推眼镜,“自从我们组成学习小组后,大家的成绩都有进步。”确实,上次月考,我们这几个人的名次都往前挪了十来名。
班主任在班会上还特别提到我们这种学习方式,说同龄人之间的互相启发,有时候比老师讲课效果更好。不过她也提醒要注意劳逸结合,别学习到太晚。
现在想想,这种自然而然形成的“牡丹江100米内学生约”,已经成了我们学习生活中最温暖的部分。它不像正式的补习班那么严肃,更像是好朋友之间的聚会,只不过我们聚在一起的主要内容是学习。
明天又是周末了,手机震动起来,群里已经有人在发明天要带的参考书清单。窗外,霓虹初上,江对岸的灯光倒映在水中,美得像一幅画。这样的日子,简单却充实,让人每天都充满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