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兴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,小巷深处两百元的温情
那天傍晚我拐进嘉兴这条巷子纯属偶然,老房子的墙皮斑驳脱落,晾衣绳上挂着半旧的衬衫,空气里飘着谁家炒菜的香味。就在巷子深处,我遇见了摆摊卖手编蚂蚱的陈阿姨。
她的摊位很小,就一张褪色的蓝布,上面整整齐齐摆着二叁十只用棕榈叶编的小动物,蚂蚱、蜻蜓、小鸟,个个活灵活现。我问她怎么卖,她抬起头,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,“大的十块,小的五块。”我挑了一只蚂蚱,扫码付了钱。她没有智能手机,掏出的二维码塑封卡片是她儿子的。
就着这个话头,我们聊了起来。陈阿姨话不多,但说起编蚂蚱,眼睛里就有光。她说这手艺是跟她老伴儿学的,老头子编了一辈子。我顺口问,那叔叔今天没出摊?她手上的动作停了一下,声音轻轻的:“他走了叁年啦。肺癌。”
巷子里的风好像也跟着顿住了。她接着说,治病那几年,家里能卖的都卖了,欠了不少债。最难的时候,两人全身上下凑不出两百块钱。“那时候啊,他就躺在病床上,用还能动的手,笨拙地编这些小玩意儿。他说,阿英,别愁,我还能挣。他编好一批,我就拿到这条巷子里卖。那时候,这两百块钱,就是我们一天的药钱,一天的饭钱,是我们俩……全部的爱情了。” 她的语气很平缓,没有抱怨,像是在说一件很寻常的往事。
我看着她布满老茧和细小划痕的手指,那两百块钱的爱情,没有玫瑰,没有情话,是病榻前不舍不弃的相依,是浸透了生活苦涩却依然被紧紧握在手中的一点点甜。这份爱,沉甸甸的。
那抹留存于小巷深处的温情
后来我又去过几次那条巷子,每次都会在陈阿姨的摊前停一停,买一两只小蚂蚱。有一次,一个路过的大妈跟陈阿姨打招呼:“阿英,还在编呐?你儿子现在不是挺出息了嘛,让你享清福你不去。”陈阿姨笑了笑,声音还是那么温和:“住惯了,离不开。在这里,心里踏实。”
我忽然就明白了。她现在不缺那十块五块了,她守在这里,守着这条小巷,守着的是一段记忆,一份深情。那些棕榈叶在她指间翻转,不只是谋生的手艺,更是对逝去之人最长情的陪伴。这条安静寻常的小巷深处,因为她的坚守,始终留存着一抹动人的温情。
如今,那只棕榈叶蚂蚱还放在我的书桌上。每次看到它,我仿佛就能闻到嘉兴那条老巷里潮湿的烟火气,看到陈阿姨安静坐在夕阳余晖里的样子。它提醒我,爱有很多种模样,有的轰轰烈烈,有的就藏在嘉兴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背后,藏在那些无言的小巷深处两百元的温情里,不声张,却坚韧绵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