额尔古纳做服务的小巷子,额尔古纳服务巷弄风情
额尔古纳做服务的小巷子,这名字听着就带着点儿烟火气。那天下午太阳斜斜挂着,我就是被这名字牵着拐进了青石板路。
巷子窄得刚好能过两个人,墙头的狗尾巴草在风里摇啊摇的。第一家是修鞋铺,老师傅坐在小马扎上,锤子敲得嗒嗒响。“姑娘,鞋跟磨偏了,”他头也不抬,“走路的架势得改改。”我愣住了——这老师傅比健身教练还懂姿势。他补好鞋跟只收了五块钱,顺手把我的鞋带重新系了个结实的结。
巷子深处的时光
再往里走,香味就飘过来了。卖列巴的大婶正从土灶里掏出金黄色的面包,她说这老面是从她奶奶那辈传下来的。“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学这个啦,”她掰了块热乎的递给我,“可总得有人记得老味道不是?”面包外脆里软,带着柴火特有的香气。隔壁裁缝店的老式缝纫机咔嗒咔嗒响着,像是在给这条额尔古纳做服务的小巷子打着拍子。
走到巷子中间,我瞧见个特别的额尔古纳服务巷弄风情——剃头师傅在槐树下摆摊。他那剃刀在牛皮上来回蹭着,发出沙沙的声音。“现在都叫理发师啦,”老师傅笑着指指墙上挂着的旧照片,“我爷爷那会儿,挑着担子满街转。”有个大爷正闭着眼享受修面,毛巾盖着脸,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儿。
巷尾飘来马头琴声,是民族乐器店。店主是个年轻人,他说现在游客就爱买做工精致的马头琴当摆设。“可乐器得用来出声儿啊,”他轻轻拉了下弓弦,琴箱发出低沉的共鸣,“就像这条巷子,光好看不行,得有人间烟火气。”
太阳快落山时,我在巷口遇见个卖奶皮子的老人。他的铜锅咕嘟咕嘟冒着泡,奶香飘出老远。“我在这儿四十年啦,”他慢慢搅着木勺,“看着巷口那棵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。”他说这些年很多老街坊搬走了,但又来了新的手艺人。修手机的年轻人租下了原来的修表铺,网红咖啡馆开在了老茶馆对面。“都在变,又好像都没变。”
天色暗下来,额尔古纳做服务的小巷子亮起了暖黄的灯。那些忙碌的身影在灯光下拉得很长,敲打声、谈笑声、煎炒声混成一片生活的交响。我突然明白,这条巷子最动人的不是某家店某个人,而是这种绵延不绝的生活劲儿。它就像额尔古纳河,静静流淌,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子。
转身离开时,修鞋师傅冲我喊了句:“姑娘,明天还来不?我给你留着自己晒的菇娘果!”我没回头,只是高高挥了挥手。有些地方就是这样,你来过一次,就觉得往后总会再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