格尔木火车站小巷子,格尔木站旁小街巷
站在格尔木火车站出口,热浪裹着沙尘扑面而来。我拖着行李箱,没往出租车排队的方向走,反而拐进了车站东侧那条不起眼的小巷。朋友之前神秘兮兮地说,想感受真正的格尔木,就得从这条巷子开始。
巷子窄得刚好容两个人并肩,脚下的石板被磨得发亮,缝隙里钻出几丛倔强的骆驼草。两旁是些有些年头的平房,墙皮斑驳脱落,露出里层夯土的底色。卖烤馕的维吾尔族大叔守在巷口,馕坑里飘出的芝麻香混着羊油味,窜进鼻腔里勾人食欲。他见我驻足,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招呼:“刚出炉的,香的嘛!”
巷子里的市井百态
再往里走,声音渐渐稠密起来。五金店门口,老师傅正低头修理摩托,扳手敲打金属的叮当声,和旁边裁缝店老式缝纫机的嗒嗒声交错着。两个裹着头巾的妇女靠在门框边闲聊,说的是青海方言,语调起伏像在唱歌。虽然听不太懂,但看她们眉飞色舞的样子,准是在聊家长里短。
我发现这条格尔木火车站小巷子像个微缩景观——卖牦牛干的特产店隔壁,竟是家卖智能手机的现代店铺;传统打银匠的橱窗里,银镯子和年轻人的蓝牙耳机并排陈列。这种新旧交织的景象,让人恍惚觉得时间在这里打了个结。
在巷子中段,我撞见个有意思的场景:几个铁路工人坐在矮凳上吃午饭,他们安全帽上的反光条在阴影里格外显眼。旁边杂货店的老板娘端出一壶熬茶,给每人倒上一碗。没人多说客套话,一切自然得像每天的例行公事。我想,这条格尔木站旁小街巷,大概就是这些车站工作者的另一个休息室吧。
走得渴了,我在水果摊前停下。摊主是位藏族阿妈,脸颊带着高原红。她麻利地给我称了些本地的李广杏,顺手又多塞了两个:“甜的嘛,尝尝。”付钱时她摆摆手,“零头不要了”,转身又去招呼其他熟客。这种不经意的爽快,让初来乍到的我心里一暖。
飘着香气的小巷
越往深处,食物的香气越发浓郁。手抓羊肉的店门口支着大锅,沸腾的汤里翻滚着带骨羊肉,膻香里透着鲜。隔壁青海酸奶店的白瓷碗摞得老高,掀开纱布,凝固的奶皮子像初雪般洁白。我忍不住坐下要了碗,浇上蜂蜜,酸冽和清甜在舌尖炸开,瞬间驱散了午后的燥热。
烤羊肉串的摊子烟火最旺,铁签上的肉块滋滋冒油,辣椒面和孜然被火一撩,香味能飘出半条街。老板翻转着肉串,和熟客搭话:“今天下班早嘛?”“晚点还要跑车呢。”答话的是个穿制服的列车员。原来这条格尔木站旁小街巷,不只是游客的猎奇之地,更是当地人的生活动线。
巷尾有家书店,门面小得差点错过。推门进去,书架挤得转身都难,却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坐在角落里翻地图。老板说,常有旅客来这里买地图,问路线,“比导航还详细”。我瞥见墙上贴着张手绘的格尔木老城区图,那些纵横交错的线条里,这条小巷被特意标了出来。
夕阳西斜时,我走到了巷子尽头。回望来路,光影把石板路切成明暗交替的片段。烤馕的香味还没散,修摩托的叮当声歇了,路灯渐次亮起。这条看似普通的格尔木火车站小巷子,把火车站川流不息的人潮过滤成了缓慢流淌的市井生活。它不像景点那样精心打扮,却让人看见这座高原城市最真实的呼吸。
拖着箱子往回走,巷口卖杏子的藏族阿妈正在收摊。她抬头认出我,笑着挥挥手。我也点点头,心里琢磨着——下次若再来格尔木,肯定还得从这条巷子走起。有些地方就是这样,初见平凡,再品却余味悠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