漯河晚上10点还有小巷子吗,漯河夜10点巷子还在吗
晚上十点的钟声敲过,漯河的街巷渐渐安静下来。站在路灯昏黄的光晕里,我突然冒出个念头:这时候的小巷子还走得通吗?
沿着人民路往老城区方向溜达,主干道上还有零星的车辆驶过。拐进建设路附近的一片居民区,气氛立刻不一样了。这边的小巷子大多还亮着灯,有的是路灯,有的是临街住户窗子里透出的光亮。巷口那家小卖部还开着门,老板娘坐在柜台后面刷手机,门口的冰柜嗡嗡作响。
再往里走,情况就不太一样了。有两条巷子路灯坏了,黑黢黢的,只能借着月光辨认路面。这时候就得打开手机手电筒了——不是怕黑,是得看着点脚下,别踩到水洼里。说实在的,这种老巷子的路面高低不平,晚上走还真得留神。
夜巷里的生活气息
在交通路南段的一条巷子里,我倒是看到了另一番景象。晚上十点多了,几家小吃店还在营业,炒河粉的香味飘得老远。几个晚归的上班族坐在塑料凳上吃宵夜,边吃边聊今天的工作。巷子深处传来电视的声音,偶尔夹杂着孩子的哭闹。
这种生活气息让人感觉很真实。原来这个时间点,漯河的小巷子并没有完全沉睡。特别是靠近商业区或居民区的地方,巷子依然在履行它的使命——连接着人们的生活。有位刚下夜班的大哥告诉我,他每天都从这个巷子穿行回家:“走了十几年了,闭着眼睛都能摸回家。”
不过话说回来,不是所有巷子都这么热闹。在沙北一些新建的小区附近,巷子到了晚上十点就真的没什么人了。整齐划一的道路,明亮但略显冷清的路灯,和那些老城区的巷子完全是两种感觉。
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越是老旧的巷子,晚上十点后越有人气。可能是因为住了几十年老街坊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节奏,晚上串个门、遛个弯都很平常。而新小区的人们更多是呆在家里,巷子就成了单纯的通道。
走着走着,我在五一路附近迷了路。这边的巷子纵横交错,晚上看起来都差不多。幸好遇到个热心的大爷,他正坐在巷口乘凉。“这条巷子能穿到马路上去吗?”我问。大爷笑着指路:“往前走,第二个路口右转,再左转就到解放路了。”看来晚上十点后,漯河的小巷子不仅存在,还能遇到指路的热心人。
说到安全问题,我觉得只要选择主干道周边、有光亮的巷子,一般没什么问题。当然,太偏僻或者完全没灯的地方,最好还是避开。这倒不是漯河特有的情况,哪个城市不这样呢?
在返回的路上,我特意绕到受降路附近的老巷子又转了转。这里安静得出奇,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。青砖砌成的院墙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,偶尔有晚归的居民骑着电动车缓缓驶过。巷子尽头有户人家还亮着灯,窗台上摆着的几盆花在灯光里影影绰绰的。
这一晚上的闲逛让我明白,漯河晚上十点的小巷子,既不是全都黑灯瞎火,也不是处处热闹非凡。它们就像这个城市的毛细血管,在夜幕下依然缓缓流动,承载着这座城市最真实的生活轨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