涟源火车站小巷子200元一次,附近胡同200元一回
站台外的另一条路
从涟源火车站出来,绕过那个总是停满出租车的大广场,往右手边一拐,有一条不怎么起眼的小巷子。说它是巷子,其实也就是两栋老楼之间挤出来的一条窄道,地上湿漉漉的,墙角的青苔长得挺旺。要是不留意,你根本不会多看它一眼。可就是这么个地方,却总有人在这儿进进出出,神色匆匆。
我头一回注意到它,还是几年前送个朋友坐车。当时就好奇,这条破巷子通向哪?后来听街坊邻里闲聊,才隐约知道里头有些名堂。据说,花上两百块钱,就能“办一次事”。这价钱,在如今这世道,听着有点不真实,像是停留在十年前的老黄历。可偏偏就在这儿,它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标准。
这让我想起了火车站附近那片纵横交错的胡同区。那儿的情况,跟这小巷子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。你往胡同深处走,偶尔能看见一些半掩着的门,门口可能就坐着个磨刀的老头,或者几个在玩纸牌的中年人。表面看,生活气息浓得很,但你若是个生面孔,在里面多转两圈,立刻就有人用警惕的眼神打量你。在那里,“两百块钱一回”同样是通行的暗语,是打开某些紧闭房门的钥匙。
为什么偏偏是这两个地方?我琢磨着,大概是因为它们都占了个“便”字。火车站嘛,人来人往,南来北往的旅客,临时起意的,图个方便的,下了车就能解决“需求”,完事儿直接上火车走人,谁也不认识谁。这种短暂的、匿名的环境,催生了一些地下的交易。价格也成了默契的一部分,不高不低,刚好卡在一个很多人觉得“可以试试”的坎上。
你说这里面都是些什么人?我猜啊,有刚下火车、身上还带着旅途疲惫的货车司机;有在附近工地干活,许久没回家的工人;或许还有些,只是单纯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,想找个角落短暂放空一下的失意人。对他们来说,那两百块钱买的,恐怕不单单是生理上的那点事,更像是一种廉价的、短暂的慰藉,一种能让人暂时忘掉烦恼的迷糊劲儿。
当然,这种地方,风险也是明摆着的。光线昏暗,人员混杂,保不齐就藏着什么坑蒙拐骗。而且,这事儿本身也游走在法律边缘,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被端了。可即便如此,它还是顽强地存在着,像野草一样,烧了一茬,又在别处冒出来。有需求,就有市场,这话听着冰冷,但在现实面前,有时候就是这么直白。
巷子口有个卖烟的小摊,老板是个精瘦的大叔,他整天看着这些人流,眼神里啥都明白,但又好像啥都没看见。我有时想,他那个小摊,就像一个无声的见证者,记录着这条小巷子的白天与黑夜,也记录着那些花两百块钱寻找片刻温暖或刺激的人们。
火车站的广播声隐隐约约能传到这里,提醒着人们,这里是旅途的一站。但对另一些人而言,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和那些迷宫般的胡同,才是他们此刻的目的地。那两百元的交易,简单,直接,背后却牵扯着这座小城里,一些不便言说的现实和人心深处那点复杂的渴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