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州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,化州小巷爱情何处觅
化州的巷子总是弯弯绕绕的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。我站在巷口往里望,电线在头顶交错成网,谁家晾的衬衫还在滴水,空气里有股潮湿的栀子花味儿。有个阿婆坐在门槛上剥豆角,我问她:"听说这条巷子里有过很美的爱情故事?"她抬头眯眼笑:"后生仔,爱情这东西啊,像巷子里的风,你看不见,但它一直在。"
这话让我想起去年认识的陈伯。他每天下午都会在巷子尽头的榕树下坐会儿,望着拐角那扇绿木门出神。后来熟悉了才知道,四十年前有个穿白裙子的姑娘常在那扇门后等他。那时候没手机,约会全靠巷子里的暗号——叁声猫叫。他说有一次下雨,他在巷子里等到浑身湿透,那扇门突然开了,姑娘举着伞冲出来,伞面上画着两只歪歪扭扭的鸳鸯。
那些藏在巷子角落的痕迹
现在走在巷子里,还能看见墙上有年轻人用粉笔写的悄悄话。拐角小卖部的老板说,常有小情侣来买冰棍,一根掰成两半吃。最让我触动的是巷子中段那面墙,不知谁用钥匙刻了两行字,雨水冲刷得快要看不清了:"阿珍 1987年夏天 你在这里绊了一跤"。多有趣啊,别人记相遇记告白,他偏要记人家摔跤的样子。
其实想想,化州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固定答案呢?可能在早餐摊共享一碗捞粉的瞬间,可能在雨天同一把伞下挨着的肩膀,也可能就在阿婆说的那阵穿堂风里。现在年轻人总爱问爱情在哪里,倒不如学学巷子里的猫,该遇见的自然会遇见。
前两天又遇见陈伯,他说绿木门里搬来了新租客,是对年轻夫妻。傍晚时分,常能看见他们在巷子里散步,女的总是走着走着就往男的肩膀上靠。陈伯说着掏出手帕擦了擦眼镜:"巷子还是这条巷子,但故事换人演喽。"夕阳斜斜地照进巷子,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长到仿佛能触碰从前的时光。
我突然明白,化州小巷爱情何处觅这个问题,或许本身就不需要答案。它就像巷子里忽明忽暗的灯火,当你不再执着寻找时,一抬头,它就在某个窗台静静亮着。就像此刻,拐角传来孩童追逐的笑声,炊烟袅袅升起,而巷子深处的老收音机里,正咿咿呀呀地唱着粤曲《分飞燕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