蚌埠小巷子招客的在哪里,蚌埠弄堂招呼客人的位置
巷子深处的生活印记
那天路过蚌埠老城区,忽然听见巷口传来一声拖长了调的吆喝:“修——伞——嘞——”。这声音像把钥匙,一下子打开了记忆的锁。我突然想起总有人打听,蚌埠小巷子招客的在哪里。其实啊,这事儿得往深里说。
要说蚌埠弄堂招呼客人的位置,可不是简单指个路口就能说清的。早些年,这些巷子里的生意都讲究个“藏”。卖卤味的在拐角第二家,裁缝铺得穿过窄巷看见红砖墙才算找对地方。老主顾们都心照不宣,新来的要是问路,往往得到一句“往里头走,闻到香味就到了”这样的指引。
我跟着修伞师傅往巷子深处走,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。有位大姐正在自家门口支着小桌卖撒汤,热气腾腾的。她这儿既没挂招牌也没亮灯箱,可熟客们愣是能摸过来。“在这做了十几年啦,”大姐边舀汤边说,“以前这条巷子可热闹了,傍晚时分尽是招呼客人吃饭的声音。”
再往前走,倒真是看到了蚌埠小巷子招客的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现实答案。几家新开的奶茶店在巷子中段亮着霓虹灯,年轻店员站在门口招呼路过的大学生。与老店铺的含蓄不同,他们直接多了,见到学生模样的就会笑着喊声“同学,新出的杨枝甘露尝尝吗”。
转角遇到个卖烧饼夹里脊的大爷,他的摊子正好在两条巷子的交汇处。“这位置好啊,”大爷翻着烧饼说,“四面来人都能看见。以前我爹在这摆摊时,就常说位置要选在‘龙吐珠’的地方,就是几条巷子交汇的这个点。”
天色渐暗时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那些蚌埠弄堂招呼客人的位置开始真正活跃起来。卖麻辣烫的把桌椅摆到门外,烤肉摊的炭火映红了半面墙。有个老板在门口挂起红灯笼,不为装饰,就为让老客大老远能认出来——这倒成了不成文的招牌。
我坐在巷尾的豆浆摊歇脚,老板娘指着对面空置的店面感慨:“以前那家豆腐脑可是要排队的,现在啊...”她没往下说,但我懂那份惋惜。城市在变,这些巷子里的生意经也在变,不变的是那份扎根在市井里的生命力。
走出巷子时华灯初上,回头望去,深深浅浅的巷弄里光影交错。我终于明白,那些对于位置的询问,其实是在寻找这座城市最真实的生活脉络。那些藏在弯弯绕绕里的烟火气,才是蚌埠最动人的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