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洲里学生品茶喝茶上课,边陲学子茶香伴读时光
清晨六点半,满洲里市第一中学的茶艺教室里已经飘起缕缕茶香。高二学生巴特尔正用盖碗冲泡着父亲从草原带回的滇红,动作熟练得像个小茶博士。“咱们这儿冬天零下叁十多度,喝碗热茶浑身都暖和了。”他笑着说,窗外的皑皑白雪与杯中红艳的茶汤形成奇妙对比。
这样的场景在满洲里各中小学越来越常见。作为全国首个将茶文化课纳入校本课程的边境城市,这里的学生们上午学习语数外,下午却能捧着茶杯讨论茶多酚含量——这事儿放在别处可能觉得新鲜,在满洲里却早已融入日常。
茶香漫过国境线
地理老师王秀英的课堂总是特别热闹。她让学生们带来家中珍藏的蒙古砖茶、俄罗斯红茶、中国龙井,对照着地图讲茶马古道与草原茶叶之路。“孩子们发现,原来每天喝的茶水里,藏着几百年的商贸往来。”她说有个孩子突然恍然大悟:“难怪我奶奶总说,茶碗里能看见贝加尔湖的倒影。”
实际上,满洲里学生品茶喝茶上课的经历,与这座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。中俄蒙叁国交界处的特殊环境,让茶不仅是饮品,更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。初叁的娜仁花家里开茶馆,她最擅长用蒙语、汉语、俄语介绍不同茶具:“俄罗斯客人喜欢听我讲中国茶道,中国游客又爱听我转述俄罗斯茶炊的故事。”
茶艺课李老师发现,孩子们通过泡茶变得更有耐心了。“以前他们五分钟都坐不住,现在能安安静静地完成温杯、醒茶、冲泡全套流程。有个特别调皮男生,自从学会点茶手法,居然能专注地打茶半小时。”
茶汤里的成长滋味
十六岁的苏日娜在茶日记里写道:“第一次喝自己泡的明前龙井,苦得直皱眉。李老师说再等等,果然回甘慢慢从喉咙涌上来。就像解不出的数学题,多坚持会儿突然就开朗了。”她的书桌上总是摆着个小茶海,写作业前先沏壶茶,“闻着茶香,背课文都记得快些”。
这种改变不仅发生在教室里。学校对面的文具店老板说,最近孩子们买的不再是碳酸饮料,而是各式便携茶具。隔壁俄罗斯餐馆的老板娘也好奇地来打听:“中国孩子教的奶茶配方,我们试着加入了菜单。”
职业高中的烹饪班更有意思——学生们正在研发“茶香烤羊排”,把乌龙茶叶磨成粉当调料。“将来我们要开一家叁国茶餐厅,”扎着围裙的男生眼睛发亮,“让中外游客都尝尝边境线的味道。”
夜幕降临时的自习室别有一番风景。保温杯里泡着枸杞红枣茶的学生们,在茶香中伏案疾书。偶尔有人起身为大家续水,像完成某种默契的仪式。透过氤氲的热气望去,这些年轻的脸庞与窗外霓虹闪烁的国门,共同构成边城独特的夜景。
教导主任说起去年毕业生给母校送的礼物——一套刻着校训的茶具。“他们在卡片上写:谢谢老师教会我们,人生如茶,浮时淡然,沉时坦然。”这话说得真好,比起考试分数,或许这种领悟更能陪伴他们走过漫长岁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