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山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昆山老街150元的情缘
那天下着毛毛雨,我撑着伞在昆山的老街里乱逛。青石板路被雨水浸得发亮,两边的白墙黑瓦看起来雾蒙蒙的。走到一条窄得只容得下两个人并肩的小巷时,我瞥见巷口有个阿姨在卖糖炒栗子,铁锅和石子摩擦的声音哗啦啦的,带着一股甜香。
“阿姨,栗子怎么卖?”
“150块一斤。”她头也没抬。
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价钱在这样的小巷里实在有点惊人。正犹豫着,旁边传来个声音:“来半斤吧,这家的栗子用的是西山蜜栗,值这个价。”
转头看见个年纪相仿的男人,穿着淡蓝色衬衫,袖子随意挽到手肘。他笑了笑,眼角挤出几条细纹:“我每周都来买,习惯了。”
150元开始的故事
就因为这150元的栗子,我们站在巷口的屋檐下聊了起来。他叫阿深,在这条老街开了家小书店。雨渐渐大了,他邀请我去店里坐坐。“顺便尝尝这150块的栗子到底什么味道。”他晃了晃手里的纸袋。
他的书店就在巷子深处,门面不大,木头招牌上写着“拾光书店”。推开门,铃铛叮当作响,满屋子都是旧书的油墨香。我们在靠窗的位置坐下,他泡了壶茉莉花茶,打开还热乎的栗子。剥开一颗,金黄的果肉冒着热气,确实香甜软糯,和平时吃的很不一样。
“贵有贵的道理啊。”我忍不住说。
他笑了:“很多东西都是这样,看起来不起眼,却有自己的价值。”
窗外雨声淅淅沥沥,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。他说起自己为什么选择在这条老街开店——小时候常来这里买书,老板总给他打折。后来老板要搬走了,他刚好攒了一笔钱,就盘下了这家店。
“其实挣不了多少钱,”他抿了口茶,“但每天打开店门,闻到这股书香味,看到有人站在书架前认真选书的样子,就觉得值得。”
不知不觉,雨停了。我起身告辞,他送我到门口:“下次来,栗子我请。”
小巷深处的日常
后来我真的常去那条小巷。有时候买书,有时候就只是坐坐。阿深的书店成了我在昆山的一个秘密基地。慢慢知道了他更多的事——他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了两年,最后还是选择回到这座小城。
“大城市很好,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”有一次他说,“回到这里,每天能看见熟悉的街坊,闻到巷口阿婆做的青团香味,心里就踏实了。”
我们最常聊的还是书。他总能从架子上抽出恰好符合我当时心境的书——心情低落时递来一本汪曾祺的散文,焦虑时推荐松浦弥太郎的生活笔记。那些书就像他精心准备的礼物,总能在对的时间出现。
有一次我问他,守着这么一家小店,会不会觉得寂寞?
他正在整理书架,闻言停下手里的动作,想了想:“寂寞倒不会,但确实会想念某些人。比如以前常来的一位老教师,每次都要找绝版的书;还有个初中生,每周都来蹭漫画看...后来他们都不来了。”
“那你怎么办?”
“等着新的缘分呗。”他笑得很淡,“这条巷子每天都有人经过,总会有新的故事推门进来。”
就像我们之间的故事,也是从一次偶然的推门开始的。
150元情缘的延续
如今,我还是会经常去那条小巷。有时是为了买书,有时就只是为了和阿深说说话。巷口的糖炒栗子依然卖150元一斤,我们已经习惯了每次路过买上一包,然后坐在书店里边吃边聊。
这条昆山小巷里的150元情缘,让我明白有些东西真的不能光看标价。就像那袋栗子,就像这家书店,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相遇——它们真正的价值,往往藏在表面之下,需要时间去发现,去体会。
老街还是那条老街,巷子还是那条巷子。但因为有了一家书店,有了一次次推门而入的相遇,这条普通的小巷在我心里变得不一样了。每次走在青石板上,听着自己的脚步声在巷子里回响,我都会想:也许下一个转角,又会有什么美好的事物在等着我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