句容300元左右的巷子,句容300元左右的小巷
那天和朋友聊起句容,他突然问我:知不知道句容300元左右的巷子?这话倒把我问住了。我记忆里的句容,还是老汽车站旁边那些窄窄的巷道呢。
说来也巧,上周末我去句容办事,特意绕到老城区转了转。走在青石板路上,两边的墙面斑斑驳驳,晾衣绳从这头拉到那头,挂着还在滴水的衣裳。巷子深处飘来炒菜的香味,锅铲碰着铁锅,叮当作响。这种味道和声音,一下子把我拉回了二十年前。
巷子里的烟火日常
我站在巷口发了会儿呆。这些句容300元左右的小巷,现在住的都是些什么人呢?往里走了几步,看见个大叔正坐在门槛上择菜,便上前搭话。大叔很健谈,说在这住了大半辈子。“别看这屋子老,住着舒坦着呢。”他指了指巷子深处,“往里走,还有更老的房子。”
顺着大叔指的方向,我慢慢往里走。越往里,巷子越窄,两边的窗户几乎要碰在一起。偶尔能看见门上贴着的招租纸条,上面用毛笔写着“有房出租”,后面跟着联系电话。我记下了几个号码,后来打过去问了问,租金果然都在叁百块上下。
有意思的是,这些句容300元左右的小巷里,还藏着不少老手艺。我在巷子拐角处找到个修鞋摊,老师傅正戴着老花镜给一只皮鞋换底。他身后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工具,每样都磨得发亮。再往前走,又看见个做竹编的老太太,手指灵活地翻动着竹篾。这样的场景,在繁华的大街上早就看不到了。
路过一栋二层小楼时,我听见里面传来孩子的笑声。抬头看去,阳台上摆满了绿植,一只花猫正慵懒地打着盹。这种生活气息,是新建小区怎么也模仿不来的。
巷弄间的今昔对话
走着走着,我突然想起朋友那个问题。句容300元左右的巷子,到底有什么特别?现在好像有点明白了。这些巷子就像一个时间的容器,装着一座小城的记忆。新城区越来越现代化,而这些老巷子固执地保留着从前的模样。
碰见个正在搬家的年轻人,攀谈起来。他说选择住在这里,就是因为喜欢这种“接地气”的感觉。“下班回来,在巷口买份麻辣烫,和邻居打个招呼,比住在电梯房里有人情味多了。”他笑着说,虽然房子旧了点,但这个价钱在别处可能连个单间都租不到。
这话倒是不假。我在巷子里遇到几个租客,有刚工作的年轻人,也有外来打工的夫妇。问起为什么选择这里,答案都差不多:便宜,方便,还有那么点说不清的亲切感。有个大姐说得实在:“住惯了,就离不开了。菜市场就在旁边,邻居都认识,谁家有事都能搭把手。”
夕阳西下的时候,我准备离开。回头再看这些巷子,炊烟袅袅,路灯刚刚亮起,昏黄的光晕洒在石板路上。忽然觉得,句容300元左右的小巷就像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,虽然不起眼,却让整个城市保持着温度和活力。
离开前,我在巷口的小卖部买了瓶水。老板是个热情的大姐,听说我对这些巷子感兴趣,便多聊了几句。“这些老房子啊,”她望着巷子深处,“经历过太多故事了。”说完又忙着去招呼顾客了。我握着那瓶水,站在巷口,忽然不想这么快离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