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碑店约茶上课,高碑店品茶学习交流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6:10:49 来源:原创内容

最近听朋友提起高碑店约茶上课,我当时还愣了一下。茶课就茶课嘛,怎么还叫“上课”这么正式?带着这份好奇,我上周六也跟着去体验了一回。

地方不难找,就在高碑店老街的一个小院里。一进门,那股子茶香就飘过来了,不浓,但特别勾人。几张木桌子,几把椅子,围着个主理人王老师,氛围一下就上来了。他也没拿什么讲稿,就那么随意地坐着,跟大家先聊上了。

这茶,喝的不仅是味道

王老师第一句话就挺有意思:“咱们今天啊,不搞那些高深的。茶嘛,最开始就是一片叶子,关键是你怎么对待它。” 他一边说,一边开始温杯、投茶、注水,动作不快,但看着特别舒服。“你看,这水一冲下去,茶叶舒展开,香气出来,这个过程本身就挺治愈的,对吧?”

我旁边坐着位大姐,看样子是老茶客了。她小声跟我说:“以前自己在家泡,就是抓把茶叶倒水完事。来这儿才知道,光是水温就挺有讲究的。绿茶你用沸水,那就把它烫‘死’了,香气出不来,反倒是一股熟闷气。” 这话说的,让我想起自己以前泡坏的那些好茶叶,不禁有点心疼。

王老师接着讲,不同的茶,有不同的性格。比如武夷岩茶,就得用高温激发它的岩韵;而福鼎白茶,相对温柔,水温就得低一点,让它慢慢释放甘甜。听着听着,我感觉这不只是在学知识,更像是在了解一个个不同的朋友,得用合适的方式去相处。

高碑店品茶学习交流这事儿,妙就妙在它不是单向的灌输。中间休息时,大家都动起手来,互相看看对方泡的茶汤颜色,交流一下手感。有人觉得这泡铁观音香气不够,旁边就有人提醒是不是醒茶时间短了;有人泡的普洱味道太烈,王老师就走过来,示范了一下如何快出汤。这种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,比光听讲有意思多了。

说到兴起,王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他以前收茶遇到的故事。山里茶农怎么制茶,怎么看天气,怎么凭手感判断发酵程度。这些实实在在的经历,比书本上的理论生动太多。我忽然明白了,为什么这儿要叫“上课”,因为它确实系统地让你弄懂一件事的来龙去脉;而“交流”呢,就是让这些知识在大家的实践和聊天里活起来。

不知不觉,两个多小时就过去了。走出小院的时候,嘴里还留着刚才那泡老白茶的甜润感。街道上车来车往,但心里却感觉特别静。这次高碑店约茶上课的经历,让我对“喝茶”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。它不再是简单的解渴,更像是一种生活的调节,一种专注当下的修行。下次要是再有这样的高碑店品茶学习交流活动,我肯定还得来。这儿学到的东西,还有那种放松又专注的感觉,在外面可真不容易体验到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