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江火车站小巷子价格,邻近车站小街价位
一个问价引发的回忆
前两天,有位远房亲戚来洪江玩,出了火车站给我打电话,开口就问:“哎,你说火车站旁边那些小巷子里的米粉,现在是个什么价啊?” 他这一问,倒把我给问住了。我拿着手机,愣了一下。是啊,洪江火车站小巷子价格,这个我以前闭着眼睛都能答上来的问题,现在竟有点模糊了。
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十年前,我刚来洪江那会儿。那阵子,身上没几个钱,火车站周边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子,就是我的“食堂”。巷子不宽,两边是些老房子,一楼都改成了小店,卖什么的都有,烟火气十足。我记得特别清楚,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米粉,才五块钱。店主是个胖胖的大叔,总是系着一条有点发黄的白围裙,操着浓重的本地口音问我:“细伢子,今天还是多放点辣椒不咯?” 那味道,又烫又辣,哧溜哧溜吃下去,整个人都舒坦了。
后来啊,生活慢慢好点了,去那边就少了。偶尔路过,发现变化真不小。巷子还是那些巷子,但不少老店换了新招牌,装潢也亮堂了些。我怀着点好奇,也带着点回忆,走进一家看起来还比较熟悉的粉店。拿起菜单一看,心里哎哟一声。价格确实涨了,一碗粉要十二块了。不过你说贵吧,好像也不能这么说。店里的环境干净了,碗筷都是一次性的消毒包装,牛肉片好像也比记忆里的厚实了点。
我一边吃着粉,一边琢磨这个洪江火车站小巷子价格。它好像不单单是碗粉的钱。你想想,这邻近车站小街价位,它反映的东西还挺多的。房租是不是涨了?食材成本是不是高了?人工是不是也贵了?这些林林总总的开销,最后都体现在这碗粉的价签上。它像一个小小的窗口,让我窥见了这十年里,这座小城悄无声息的变化。生活水平在提高,大家的期望值也在变,以前只图个饱肚,现在呢,多少还讲究点环境和卫生了。
当然,也不是所有东西都变了。那份属于市井的、热气腾腾的亲切感,好像还在。我听见邻桌几个刚下火车的旅客,用带着外乡口音的普通话,和老板讨论着菜单。老板呢,还是那股子不紧不慢的劲儿,用夹生的普通话介绍着,脸上挂着笑。这种场景,和我十年前看到的,似乎也没什么两样。
亲戚后来还是去那边吃了,回来跟我说,味道不错,价钱也还能接受。他说,在火车站这种地方,能找到一个实惠又接地气填饱肚子的地方,挺不容易的。我听了,点了点头。确实,无论是十年前的五块,还是现在的十二块,对于风尘仆仆的旅人而言,那份能迅速安抚肠胃和心情的温暖价值,或许远远超过了价格本身。这邻近车站小街价位,高一点或低一点,似乎也就不那么重要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