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宁学生品茶工作室,西宁学子茶文化交流空间
走进这家藏在高校附近的西宁学生品茶工作室,最先闻到的是一缕清雅的茉莉香。几个穿着校服的年轻人正围坐在原木茶台前,有人小心地拨弄着白瓷盖碗,有人托着腮看茶艺师演示如何温杯烫盏。玻璃壶里的水咕嘟咕嘟响着,把冬日的寒意都熏成了暖意。
穿藏青色围裙的店长刚给客人添完茶,转头看见新来的学生站在门口张望,笑着招手:“同学,我们这儿有刚到的茯砖,要尝尝吗?”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。这个由几位大学生共同打理的茶空间,渐渐成了校园里特殊的文化驿站。
当盖碗遇见保温杯
你可能会好奇:年轻人真的会静下心来喝茶吗?刚开始我也这么想。直到看见物理系的李晓芸带着笔记本电脑来这儿写论文,手边还放着杯正山小种。“比起奶茶店,这里更安静,”她端起茶杯抿了一口,“而且慢慢地,真的能尝出不同水温泡出来的茶有什么不一样。”她说着翻开笔记,上面居然记着各类茶叶的酚氨比值——这届年轻人连喝茶都带着研究精神。
茶台另一端,大叁的王磊正在给学弟们表演“凤凰叁点头”。水流从他手中的铜壶划出弧线,准确注入一排品茗杯。这个去年还只喝可乐的男生,现在能准确分辨出滇红与祁门的区别。“刚开始觉得茶道动作太慢,现在反而很享受这种慢,”他不好意思地笑笑,“至少比打游戏省钱多啦。”
这样的转变并非偶然。西宁学生品茶工作室特意把传统茶席与自习区交错布置,紫砂壶和马克杯在同一个空间和谐共存。墙上挂着的手写茶知识卡片,用的都是“秒懂”“干货”这样的年轻化表达。他们甚至开发出“冷萃青稞茶”“牦牛奶茶”等新口味,让古老茶文化长出年轻的枝桠。
茶汤里的故乡味道
来自杭州的交换生林姝第一次参加茶会时,惊喜地发现这里居然有西湖龙井。“在西北喝到家乡的味道,差点哭出来。”她现在经常带着青海本地同学品尝不同产区的茶叶,反过来同学们也教她熬茯茶。这种用湖南黑茶加上花椒、盐巴熬制的茶饮,初尝觉得味道很怪,现在她却上了瘾。“就像这间西宁学子茶文化交流空间,最初以为只是喝茶的地方,后来发现它把天南地北的人都联系在了一起。”
藏族的扎西每次来都会带一小袋酥油。他喜欢把酥油茶和清茶交替着喝,说这让他想起牧区的家。茶艺师们特地向他请教打酥油茶的技巧,现在周末的“多民族茶会”成了最热闹的活动。汉族同学学着用木槌搅拌茶汤,藏族同学试着品鉴岩茶的岩韵,回族同学分享着叁炮台的喝法——盖碗里装着的,早已不只是茶叶。
临近寒假那周,即将毕业的学长泡了壶陈年普洱请大家喝。茶汤在灯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晕,他说这像极了这四年的时光。没有人说伤感的话,只是安静地分饮着那泡茶,直到壶底只剩下温热的茶渣。
夜幕降临时,工作室的灯还亮着。新来的学弟正在茶柜前挑选明天的茶叶,窗外飘起今冬第一场雪。盖碗里的茶凉了又续,像永远不会结束的故事。或许有一天这些年轻人会各奔东西,但尝过同样茶汤的舌头,总会记得这个让青春慢下来的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