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西哪里找叁百块的爱情,鸡西低价情感何处寻
那天晚上和老张撸串,他猛灌一口啤酒,突然压低声音问我:“你说,这年头在鸡西哪里找叁百块的爱情?”我拿着羊肉串的手停在半空,炭火的噼啪声格外清晰。
叁百块能干啥呢?高档餐厅一顿饭不够,买件像样的衣服也悬。可偏偏就有人执着于这个数,好像它成了某种感情的标尺。我在想,他们真正在找的,或许不是那叁百块能换来什么,而是那份不用计较得失的轻松。
街头巷尾的寻常日子
早上五点半,矿务局早市已经热闹起来。卖豆腐的大姐顺手给隔壁摊主带了个煎饼,没收钱——“昨天你帮我收摊来着”。建设路那家麻辣烫,老板娘总会给加班到深夜的熟客多抓一把豆皮。这些瞬间,好像都比明码标价的东西来得珍贵。
我突然懂了,鸡西低价情感何处寻这个问题,答案可能就在这些不用花钱的时刻里。老李师傅在红星楼下了叁十年棋,棋友换了一茬又一茬,茶水从来都是谁来得早谁沏好。他说:“图个说话的人。”
小城温度
文化宫旁边的婚姻介绍所,王阿姨干了十五年。她说现在来登记的人,开口先问收入房子,她却总劝年轻人:“去趟穆棱河边走走吧,看看他过马路让不让你走里边。”她牵线成功的一对,最初约会就是在儿童公园长椅上聊了一下午,花了十块钱买了两瓶汽水。
是啊,鸡西哪里找叁百块的爱情?或许不该用钱来衡量。矿工小陈和媳妇结婚时穷,在出租屋里用煤渣画了朵花当礼物。现在条件好了,他说那朵煤渣花还压在玻璃板下面,“比后来买的金项链都重”。
夜市上,摆摊的小两口一个招呼客人一个找零钱,忙里偷闲互相擦把汗。他们告诉我,刚创业时穷得只能分吃一碗拌冷面,现在每天能卖出去百八十碗。女的笑着说:“那时候觉得,要是能天天吃得起拌冷面就好了。”
也许我们要找的,从来不是某个具体价位的东西,而是那份愿意把最后一块肉夹给你,却假装自己吃饱了的心意。在滴道区的老平房里,在恒山区的新小区里,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。
叁百块不多,但足够两个人吃好几顿早餐,看很多场早场电影,或者在穆棱河岸边从日出走到日落。鸡西这座小城,最不缺的就是这种朴素的浪漫——它藏在每一句“吃饭没”的问候里,藏在邻居送你的一把韭菜里,藏在下雨天陌生人伞撑过来的一瞬间。
老张后来和相亲对象去了儿童公园,两人喂了一下午鸽子,花了不到二十块钱。他发消息说:“比在咖啡馆自在多了。”我想,他大概找到了自己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