莆田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,莆田火车站后侧街道名称
前几天有朋友来莆田玩,让我去火车站接他。我开车到了出站口,他提着行李东张西望地走过来,上车第一句话就问:“哎,你这火车站后面那片小巷子叫什么名儿啊?看着弯弯曲曲的,里面好像挺热闹。”
这话还真把我问住了。我在莆田生活这么多年,接送站少说也有几十次,可还真没特意留意过那片巷子具体叫什么。每次都是匆匆路过,顶多在路口停个车,从没往深处走过。我摇下车窗,探头望了望那片紧挨着火车站的老街区,青瓦灰墙的楼房挨挨挤挤,几家小吃店的招牌若隐若现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既然朋友问起,我索性把车停在路边,带他走进这片巷子转转。刚踏进去,氛围就和外面宽阔的马路截然不同。空气中飘着卤面、扁食的香味,耳边是锅铲碰撞的声响和本地人聊天的莆仙话。巷子不宽,两边住户的窗台上晾着衣服,偶尔还能看见几盆绿植。
我们在一家小吃店门口停下,点了几样本地小吃。等餐的时候,我和老板娘搭话:“阿姨,咱们这条巷子有没有个正式的名字啊?我朋友刚下火车就好奇这个。”
老板娘一边包着扁食,头也不抬地说:“这儿啊,老住户都叫它‘站后街’,地图上标的是‘站前路二巷’。叫法挺多的,看你问谁了。”她顿了顿,补了一句,“在这片住了二十多年,名字倒没那么重要,方便过日子就行。”
这话让我愣了一下。是啊,我们总想着给每个地方都安上个确切的名字,好像有了名字才能确认它的存在。但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,这片纵横交错的小巷就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家。哪家的炝肉最入味,哪个拐角能抄近路,他们心里都清清楚楚。
朋友咬了一口刚端上来的煎包,连连点头:“这比火车站里卖的好吃多了,价格还实在。”我们顺着巷子继续往里走,发现里面别有洞天。除了小吃店,还有五金杂货、服装裁缝、手机维修,生活所需一应俱全。虽然建筑看起来有些年头了,但那种浓厚的生活气息,是新建的商业区无法比拟的。
一位大叔正坐在自家店铺门口喝茶,看我们路过,热情地招呼:“来找人的?”我们摇摇头,说只是随便逛逛。他笑着指指前面:“往前走有个小市场,蔬菜水果比超市新鲜,要是住附近可以常来。”
我突然意识到,这片被我们匆匆路过无数次的小巷,其实自成一个小世界。它像是火车站的“后院”,虽然不那么起眼,却支撑着许多人的日常生活。高铁列车在不远处呼啸而过,而这里的时间仿佛流淌得更加缓慢。
朋友若有所思地说:“每次坐高铁,看到的都是现代化的车站,千篇一律。没想到车站后面还藏着这样活色生香的地方。”他的话让我想起,其实很多火车站背后都有这样的老街巷,它们记录着一个地方最真实的模样。
夕阳西下,我们提着在市场买的新鲜龙眼往回走。巷子里飘起缕缕炊烟,下班回家的人多了起来,自行车铃声响个不停。朋友突然笑道:“这下我知道莆田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了,不过比起名字,我更记得这里的味道和人情味。”
送朋友去酒店的路上,我还在想那片巷子。也许有一天,随着城市发展,这些老街巷会改变模样。但至少现在,它们还安静地守在火车站后面,迎送着一批批路过的旅客,也温暖着在这里生活的每一个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