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铜峡上课喝茶辩辩群,青铜峡学习品茶交流群
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分享“青铜峡上课喝茶辩辩群”的二维码,当时心里就嘀咕:这名字起得真有意思,上课和喝茶怎么能扯到一块儿?好奇心驱使下,我还是扫码加了进去。
群主很快发来欢迎消息:“咱们这个青铜峡学习品茶交流群,就是让大家边学知识边交朋友。”我翻看群文件,发现每周叁晚上真有线上茶课,讲的都是怎么选茶叶、泡茶的门道。群相册里还保存着上周线下活动的照片——五六个人围坐在河边的茶桌旁,手里捧着青瓷杯,背后是青铜峡的黄河落日。
没想到茶桌上也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
上周六我总算抽空参加了线下活动。组织者王老师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,在青铜峡开了十几年茶庄。他边烫茶杯边说:“咱们这儿不像正经课堂,你们随时可以打断提问。”他教我们闻香时,有个大姐突然问:“为啥我买的铁观音总泡不出香味?”王老师直接拿出叁种不同价位的铁观音现场对比,这下大家都围过来了。
坐在我旁边的老李是退休历史老师,他指着远处的峡谷说:“你看这地形,古代商队在这歇脚喝茶,跟我们今天差不多。”我们俩就着这个话题聊开了,从古代的茶马古道说到现在的茶叶市场。后来他还给我推荐了本地茶农自产的红茶,确实比超市买的好喝。
那天散了之后,群里突然活跃起来。有人分享刚买的茶具照片,有人讨论哪种水泡茶最好。之前那个提问的大姐发了条长消息:“原来在青铜峡上课喝茶辩辩群不仅能学知识,还能找到能聊到一块儿的人。”
从喝茶小白到能品出点门道
坚持参加了几次活动后,我发现自己慢慢能喝出不同水温泡出的茶汤差别。昨天同事拿出新买的龙井,我居然能说出这茶大概炒了多久。他们惊讶地问我在哪儿学的,我顺口就提到常在青铜峡学习品茶交流群跟老师请教。
现在每周叁晚上,我都会准时打开群视频。王老师讲课特别接地气,有次讲到茶叶保存,他说:“别相信那些花里胡哨的包装,你们回家找个铁饼干盒,比啥都强。”这种大实话,在正经课堂上反而听不到。
群里最近在商量下个月去参观茶园的事。组织委员在群里发起接龙,才十分钟就有二十多人报名。看来大家都挺期待能亲眼看看茶叶是怎么从树上来到杯中的。
前两天有个新人加群,怯生生地问:“我完全不懂茶,能进来学吗?”立刻有好几个人回复:“我们当初也是从零开始的!”后面跟着一排欢迎的表情。看到这一幕,我突然理解了这个群特别的地方——它不像个学习班,倒更像老邻居的茶摊,随时给你留个座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