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皋玩维妹的地方,如皋维族女孩游玩去处
如皋维族姐妹的休闲地图
前几天路过水绘园门口,碰见两个穿着民族服饰的姑娘在拍照,裙摆转起来像绽放的雪莲花。旁边卖糖画的大爷操着如皋话念叨:"这衣裳真排场(漂亮)!"两个姑娘听着就笑了,眼睛弯成月牙。这一幕突然让我想起,其实在如皋遇见维族同胞早不是新鲜事。
要说如皋玩维妹的地方,城东新开的丝路食街必须头一个提。烤包子刚出炉时鼓得像小枕头,撒着黑芝麻的馕饼堆成金山,最绝的是那家"天山味道"的羊肉串。老板娘阿依古丽能说流利的如皋话,切肉时总会唠两句:"我们新疆的羊喝天山雪水,如皋人吃这个肉配黄酒最舒服。"她家自制的老酸奶浓得能拉丝,加勺本地桂花蜜,酸甜交织的味道让人想起丝绸之路上驼铃叮当。
沿着外城河往西走,红石榴广场每个周末都热闹。上次去正赶上麦西来甫歌舞,穿艾德莱斯绸的姑娘们教小孩转腕子,有个如皋阿姨学得比年轻人还起劲,嘴里哼着《我们新疆好地方》的调子。旁边的文创摊摆着桑皮纸笔记本,维吾尔语和如皋长寿符号印在同一页纸上,这种奇妙的组合反而特别受欢迎。
要说放松去处,龙游湖边的茶座挺合适。常能看见戴花帽的维族姑娘在画素描,画板上是如皋标志性的叁元桥。有回我问其中一位怎么找到这角落,她笔尖不停:"我们新疆有句谚语——泉水在哪里,歌声就在哪里。如皋的水这么清,当然该来画画呀。"她说着递给我块巴旦木奶糕,湖风裹着奶香,竟比咖啡还提神。
最近发现个新鲜事,定慧寺附近的刺绣工作室来了位喀什姑娘。她把哈密瓜纹样绣在如皋香袋上,红绿配色意外地好看。有顾客担心香料配方不合口味,她俏皮地眨眨眼:"里面放了新疆薰衣草和如皋茉莉,中西合璧保证醒脑。"这种带着戈壁气息的香囊,现在成了不少白领的车上饰品。
其实真正让维族姑娘扎根的,是如皋人那种不紧不慢的包容。菜场里卖菱角的大婶会记得留最嫩的给"古丽姑娘",裁缝铺老板主动把旗袍腰身改成交领长裙的尺寸。这种日常里的温暖,比任何景点都让人留恋。
傍晚去奥林匹克公园散步,常能遇见踢足球的维族少年和跳广场舞的阿姨共用场地。当《十二木卡姆》的鼓点遇上《茉莉花》的旋律,穿运动服的如皋小伙会跟着扭脖子,戴珍珠项链的阿姨们也学着抖肩膀。这种混搭的画面,或许就是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