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源100米内学生约,附近学子相约凌源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21:18:36 来源:原创内容

凌源这地方不大,拐个弯都能碰上熟人。最近街坊邻里聊天,总绕不开一个话题——自家孩子放学后到底去哪儿了?

说来也巧,上周叁下午我在实验小学门口等侄子,听见两个家长靠在电动车边上闲聊。“你家孩子这两天准点回家没?”“可不是嘛,最近总说要去文化馆那边写作业...”这话匣子一打开,另外几个接孩子的家长也凑了过来。穿格子衬衫的大姐压低了声音:“听说现在时兴什么'凌源100米内学生约'?就咱们文化馆对面那栋白楼。”

偶然遇见的新天地

怀着好奇,我周五特意绕到文化馆附近转了转。才下午四点半,临街的甜品店已经坐了好几桌穿校服的学生。玻璃窗边那两个男生正头碰头讨论数学题,草稿纸上写满了计算公式。隔壁桌叁个女生围坐着,其中一个翻开英语课本,另外两个认真听着她讲解。

老板娘端着托盘经过我身边,笑着指了指二楼:“上面更热闹呢。”顺着她指的方向,我看见楼梯口贴着手绘的指示牌——「自习区请上楼」。这倒新鲜,什么时候开了这么个地方?

踩着木质楼梯上去,眼前景象让我愣了神。整层楼被打通成开放空间,靠墙立着书架,中间摆着十几张原木书桌。差不多每张桌子都坐着学生,有的在写作业,有的在小声讨论。最里头还有个透明玻璃隔出的小房间,隐约能看见几个学生在白板上写写画画。

扎马尾的管理员姑娘给我倒了杯水:“您家孩子也在附近上学?我们这开业两个月,现在天天满座。”她说话时眼神扫过整个空间,带着点自豪,“这些孩子都是附近学子相约凌源,自发组织过来的。”

意想不到的收获

坐在角落休息区等侄子的时候,我听见两个初中生模样的男孩聊天。“以前在家写作业总想玩手机,”戴眼镜的男孩说,“在这儿看到别人都在学习,都不好意思偷懒。”他的同伴点点头:“而且遇到难题随时能找人讨论,比在家闷头苦想强多了。”

正说着,隔壁桌忽然响起轻轻的掌声。原来是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终于解出了那道困扰她半天的应用题,周围几个同学都围过去看她的解题过程。穿蓝色卫衣的男生拿起她的作业本仔细看了看,突然拍了下脑袋:“原来要先用辅助线!我刚才怎么没想到。”

这种互相启发的氛围,确实比孤零零待在房间里强。想起侄子以前总抱怨在家写作业容易分心,最近却主动说要和同学一起去学习空间,看来不是没道理的。

窗外夕阳西斜,陆续有家长来接孩子。穿校服的学生们互相道别,约着明天几点过来。有个小男孩跑到管理员面前,仰着头问:“姐姐,明天能帮我留靠窗的位置吗?那里光线最好。”得到肯定答复后,他开心地蹦跳着下楼了。

走在回家的路上,我忽然想起管理员说的那句话。这些孩子确实在实践着某种新的相处方式——不是被迫参加补习班,而是自发地选择在合适的地方相聚。这种存在于真实空间里的联系,或许比虚拟世界的互动更让人踏实。

转过街角,看见侄子和他同学走在前面。两个孩子还在争论刚才那道题的另一种解法,书包在身后一晃一晃的。斜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落在刚刚亮起的路灯旁边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