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敦煌火车站旁的小巷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8:23:59 来源:原创内容

熟悉的站台,陌生的转角

从敦煌火车站出来,人潮几乎是推着你往前走的。游客们背着行囊,兴奋地讨论着莫高窟、月牙泉,大巴车排着队,把一车车的人接往那些名声在外的景点。我却在出站口停了脚步,目光越过那些喧嚣的车流,落在车站侧后方——那里,藏着一条不起眼的小路,它就是敦煌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。

和所有火车站附近一样,这里起初也带着点儿杂乱。几家汽修店门口堆着轮胎,褪色的招牌在风里轻轻晃着。但没走几步,味道就变了。一阵带着孜然香气的青烟从某个摊位飘来,混着烤羊肉的焦香,直往鼻子里钻。耳边传来的是带着浓重西北口音的招呼:“师傅,吃沙葱牛肉包子不?刚出笼的!”这声音粗粝,却有种说不出的踏实。

往里走,喧嚣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墙隔开了。我看见一位老人坐在自家门口的小马扎上,手里拿着把旧胡琴,咿咿呀呀地拉着,调子苍凉,像在讲着古老的故事。阳光透过晾晒的衣物缝隙,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他抬头看了看我这个生面孔,眼神里没有好奇,只是微微点了点头,手上琴弓依旧没停。那一刻我忽然觉得,这条敦煌火车站旁的小巷,它自己就是个完整的小世界。

巷子不深,生活却在这里层层迭迭地铺展开。杂货店的老板娘一边看店,一边手脚麻利地包着馄饨,准备着自家的晚饭;几个孩子追逐着跑过,笑声清脆;墙角边,几只土猫懒洋洋地蜷缩着,对人来人往早已习以为常。这里没有刻意营造的“敦煌风情”,有的只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生活质地。我几乎能想象出,在某个寒冷的冬夜,从这敦煌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里透出的灯火,对于晚归的旅人来说,会是怎样一种温暖的慰藉。

我找了个卖杏皮水的小摊坐下,叁块钱一杯,酸甜冰凉,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燥热。摊主是个健谈的大姐,听说我刚下火车,便絮絮叨叨地说起这条巷子的变迁。“以前更窄哩,车都进不来。现在好歹平整了路面。”她指着不远处一栋老房子,“那家以前是赶骆驼的人住的,现在嘛,儿子闺女都去市里楼房里住喽。”

这话让我心里一动。原来,这条看似静止的巷子,也一直在悄无声息地流淌着。它见证着从驼铃到火车汽笛的时代更迭,承载着一代代人走出去的梦想和留下来的坚持。它就像一块活着的化石,记录着敦煌的另一面——不是壁画上飞天的飘逸灵动,而是土地上生长出的、带着烟火气的坚韧生命力。

告别大姐,我继续向巷子深处走去。尽头处,视野豁然开朗,可以直接望见无垠的戈壁滩,天地在远处连成一片,苍茫而壮阔。回头再看这条藏在车站身后的巷子,它仿佛成了一个奇妙的连接点——一头是现代交通的枢纽,代表着速度和远方;另一头是千百年的戈壁,代表着永恒和守望。而我刚才走过的,正是两者之间那段充满温度的生活缓冲带。

离开时,火车站的广播再次响起,提醒着人们下一段旅程。我回头又望了一眼那条静谧的敦煌火车站旁的小巷,胡琴声和烤肉的香气似乎还萦绕在空气里。它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任何旅游指南上,但它的味道、声音和触感,却比许多着名的风景,更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