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齐哈尔约附近学生500一次,邻近学子500一次
最近在齐齐哈尔的大学城附近,总能看到些有趣的告示。那天路过校门口的布告栏,几张手写的小纸条混在考研辅导和兼职广告中间,上面写着“邻近学子500一次”的字样。说实话,第一眼看到这个价格,我还以为是家教或者临时工。
正好碰上大叁的学弟小王,他挎着书包匆匆走过,我随口问了句这广告什么来头。他停下脚步,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:“你说那个啊?就是帮人排队买火车票的活儿。”看我一脸茫然,他掏出手机给我看聊天记录,“这不快到寒假了嘛,火车站通宵排队的活,一晚上正好这个数。”
藏在价格背后的故事
跟着小王来到学生服务中心,这里俨然成了小型劳务市场。几个学生正围着布告板讨论,有个戴眼镜的女生在统计报名人数。“都是附近高校的学生,”她头也不抬地说,“现在车票难买,很多人宁愿出钱找学生代劳。”角落里坐着个穿羽绒服的男生,他搓着手说这已经是本周第叁次接活了,“比发传单强,就是熬夜累点。”
正在填表的李同学给我算了一笔账:下午五点去占位置,第二天早上八点交票,整整十五个小时。要是碰上雨雪天,价格还能往上加点。“其实挺熬人的,”他揉着黑眼圈,“但着急回家的人多,这活儿从来不缺。”
说话间有个中年人推门进来,直接找到组织者:“再加两个名额,要靠谱的。”他掏出钱包预付定金时解释道,工友们都不会网上抢票,只能找学生帮忙排队。“这些孩子实在,说好五百就五百,从不临时加价。”
校园里的特殊经济圈
在学生食堂吃饭时,听到邻桌几个女生在讨论这事儿。扎马尾的姑娘说她们宿舍楼有人专门组织这个,现在都形成固定客源了。“有些老顾客会直接打电话预约,特别是春运期间。”她夹起一块土豆笑了笑,“我们宿舍老大现在都成专业户了,连折迭凳和暖宝宝都备齐了全套装备。”
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种做法。在篮球场边遇到体育系的张同学,他刚结束训练,擦着汗说:“有这时间不如多看看书。”他提到有些同学因为熬夜排队,第二天在课堂上直打瞌睡。“毕竟我们还是学生,主业不能忘。”
但经济压力确实存在。在图书馆遇见的刘同学坦言,他靠这个月接两叁单,基本生活费就解决了。“比起伸手向家里要钱,这样踏实多了。”他说最近还出现了新花样,有人开始提供代取快递、代打卡等服务,都是差不多的价位。“反正校园里总有些特别的需求。”
夜幕降临时的校门口格外热闹。我看到几个学生裹得严严实实的,正准备往公交站走。他们互相检查着是否带够了充电宝和零食,像要出征的战士。其中一个男生笑说今晚要排的是热门线路的票,得打起十二分精神。
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这些年轻的身影在寒风中走向火车站。或许明天清晨,当他们把车票交到顾客手上时,对方不会知道这些学生熬了整夜。但那张薄薄的车票,却连接着两个同样期盼团圆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