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蝉辞耻濒附近95场约会,扬州蝉辞耻濒周边百场相聚
最近朋友圈里总看到有人转发“扬州蝉辞耻濒附近95场约会”的活动海报,刚开始还以为是哪个新开的密室逃脱,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个挺有意思的线下社交平台。说来也巧,上周六闺蜜拉我去文昌阁喝咖啡,隔壁桌几个年轻人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“扬州蝉辞耻濒周边百场相聚”的事,我竖着耳朵听了十分钟,手机里就下载好了这个础笔笔。
初次邂逅的周末午后
注册完随手刷了刷,发现首页推荐的同城活动简直像为我量身定制的。古运河边的书香茶会、东关街的汉服巡游,连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夜观星象都有。最让我心动的是,这些活动不需要硬着头皮应付陌生人尬聊,每个场次都设计了特别自然的破冰环节。比如做手工皮具时互相帮忙裁皮料,插花课上交换几枝花材,自然而然就聊开了。
记得参加的第一场活动在仁丰里胡同的复合空间,十五个年轻人围坐成长桌,中间摆着扬州老字号茶社的蟹黄汤包。主持人是当地非遗传承人,教我们用绒花制作扬州传统的绒花发簪。旁边戴眼镜的男生不小心把花瓣粘反了,急得鼻尖冒汗,对面穿汉服的姑娘顺手递给他镊子,这个细微的动作让整个桌子的人都笑开了。活动结束时,我们建了个“绒花小队”微信群,现在偶尔还会约着去冶春吃早茶。
城市角落的意外惊喜
要说这个平台最妙的地方,是它总能把熟悉的地方变得新鲜。上个月参加的“寻味老城区”活动,带着我们穿过国庆路那些走过无数遍的巷子,却在寻常巷陌里找到叁家坚持古法制作的传统作坊。在彩衣街的桂花蜜糖铺,老板现场熬制琥珀色的桂花糖浆,空气里甜香裹着桂花瓣,让人想起小时候外婆厨房的味道。同组的摄影爱好者拍下了糖浆拉丝的特写,那张照片后来成了我们活动相册的封面。
现在周末打开手机查看“扬州蝉辞耻濒附近95场约会”的新日程,已经成了我的习惯。有时是跟着园林专家在个园辨认竹子品种,有时在皮市街的独立书店参加读书会。发现连家门口的茱萸湾公园都能组织观鸟活动,二十几个人举着望远镜等待候鸟的专注模样,引得晨练的大爷都凑过来好奇张望。
前两天经过瘦西湖,看见长春路边的凉亭里聚着七八个人,树梢挂着手绘的“城市记忆收集站”横幅。走近才发现是平台发起的特别活动,大家在交换老照片背后的故事。有个阿姨带来她父亲上世纪在渡江桥拍摄的结婚照,几个年轻人正围着照片用平板电脑做数字化修复。这种跨年代的温暖互动,或许就是“扬州蝉辞耻濒周边百场相聚”最动人的地方。
如今我的周末日历总是排得满满当当。上周刚在运河叁湾生态中心的自然教室里学植物拓染,这周又报名了广陵琴派的古琴体验课。昨天妈妈打电话来,笑着说我现在比上班还忙,但语气里明显带着欣慰。毕竟谁能想到,当初那个被闺蜜硬拉去喝咖啡的午后,竟让我的生活悄悄打开了这么多扇有趣的窗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