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中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,巴中一带200元的爱情还有吗
晚上跟几个老同学喝酒,不知谁提了一嘴:“你们说,现在巴中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?”桌上瞬间安静了,有人掏了掏耳朵,有人盯着啤酒泡沫发呆。
这话听着像玩笑,可细琢磨又带着点说不清的认真。记得零几年那会儿,两百块能干什么?能请姑娘吃叁顿火锅,剩的钱还够买两张电影票。现在呢?商场里随便吃个饭都得这个数。物价翻着跟头往上涨,可这句话偏偏像被施了定身法,在坊间流传了十几年。
老街拐角的热闹与冷清
昨天特意去了趟南池街,那是老巴中人都知道的地方。街口修鞋的老张还在,我问他见没见到什么特别的事。他歪着头想了想:“前阵子真有对小年轻,男孩骑电动车来的,女孩在后座笑得咯咯响。两人在奶茶店坐了俩钟头,就点了一杯奶茶换着喝。”
隔壁服装店老板娘插话:“现在的小伙子精着呢!上周有个穿校服的男孩,在我这儿买了条35块钱的丝巾,欢天喜地跑出去。隔天看见那女孩系着丝巾,牵着他的手蹦蹦跳跳。”她顿了顿,“你说这算不算200块钱的爱情?要我说啊,比那些送几千块包的还真心。”
可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像珍稀动物。更多的年轻人在为彩礼发愁,为房子焦虑。有个亲戚家的孩子,相亲开口就是“有车有房吗”,连见面都懒得见。
那些藏在皱纹里的答案
找我二叔公聊天,他八十多了,在巴中活了一辈子。老人听明白我的问题,笑得露出仅剩的叁颗牙:“我们那时候,五分钱就能换到爱情。”
他慢慢讲起1962年冬天,揣着攒了半年的粮票,带心仪的姑娘去供销社换了块手帕。“她嫁给我五十年,临走前还留着那块手帕。”二叔公的眼睛望着远方,“现在你说巴中一带200元的爱情还有吗?钱不是尺子,心才是。”
小区门口修自行车的刘师傅有个上大学的儿子,每月生活费1200。这孩子每个月都省出两百块,给在成都的女朋友买零食寄过去。“快递小哥都认识我了,”刘师傅既心疼又骄傲,“我说你省点钱,他说爸,有些东西比钱重要。”
这话听着挺傻,可又让人莫名感动。也许每个时代都有自己表达爱的方式,重要的是那份心意还在不在。
深夜的烧烤摊,几个外卖小哥围坐着。其中一个手机响了,他笑着对那头说:“今天跑了32单,给你买了你最爱吃的那家鸭脖。”挂掉电话,他不好意思地解释:“老婆跟我在城里租房子,说好每天存20块,存够了就去拍婚纱照。”
炭火噼啪作响,映得他眼睛发亮。这种亮光,我在很多看似不起眼的人脸上都见过——建筑工地上给老婆视频看月亮的汉子,菜市场里挑最便宜蔬菜却记得买支玫瑰的大叔,夜市上给女朋友编手链的男孩。
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,巴中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?也许它从没消失,只是换了种方式存在。当人人都谈论房子车子时,那些藏在皱纹里、藏在电动车后座、藏在共享奶茶杯里的简单快乐,反而显得格外珍贵。
这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就像爱情本身。但下次如果有人问起,我会告诉他:去老茶馆听听笑声,去滨河路看看牵手的老人,去夜市观察那些分享一碗冰粉的年轻人。答案,都在这些寻常的日子里静静躺着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