卫辉约附近200米学生点,卫辉学生就近200米相聚点
卫辉学生的小天地
不知道你发现没有,最近在卫辉街头巷尾,总能听到学生们在讨论“卫辉约附近200米学生点”这件事。起初我也纳闷,这到底是个什么新鲜玩意儿?问了几个熟识的学生家长才知道,原来这是专门为学生们开辟的课后活动空间。说实话,刚听说的时候我还琢磨——现在孩子们不都是抱着手机平板不放吗,怎么突然对线下活动这么上心了?
那天路过城东新建的文化广场,正好碰见一群初中生在打羽毛球。有个扎马尾的姑娘擦着汗说:“以前放学想打会儿球,不是跑太远就是没场地。现在好了,这个卫辉学生就近200米相聚点就在学校旁边,走几步就到。”她指了指不远处崭新的运动器材,“我们班好多同学现在放学都先来这儿活动半小时再回家。”旁边有个男生插话:“关键是安全啊,爸妈知道我们在这儿也放心。”
这事儿让我想起自己读书那会儿,放学后要么直接回家,要么在路边瞎晃悠。要说专门给学生准备的活动场所,那可真是稀罕物。现在卫辉这些学生点选址特别讲究,基本上每个学校周边步行五分钟内肯定能找到一个。有的设在社区活动中心里,有的利用街角小公园改造,还有的就在学校操场隔出专门时段。
前两天碰见居委会王阿姨,她正给新到的图书贴标签。“这些书都是按学生们的建议买的,”她扶了扶老花镜,“现在孩子们可积极了,上周还有几个高中生来帮忙整理书目。这个卫辉约附近200米学生点真成了小聚点,连带着我们这老活动室都热闹起来了。”
要说最让我意外的,是这些地方居然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。城南那个点因为靠近美术培训班,慢慢成了小画友们交流的据点;城西的则因为有乒乓球桌,吸引了好多小球手;而新城区那个点,最近居然搞起了植物种植角,孩子们在花盆里种了小番茄和辣椒,天天比谁的长得快。
不过最打动人心的,还是这些空间带给学生的改变。有个妈妈和我聊天时说,她儿子以前放学就窝在房间里打游戏,自从发现了楼下的卫辉学生就近200米相聚点,现在天天拉着同学去打篮球,个子蹿高了不说,性格也开朗多了。“有时候看他满头大汗地回来,虽然嘴上念叨他,心里其实挺高兴的。”
当然啦,这些学生点也遇到过些小麻烦。比如高峰期场地不够用,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活动方式有冲突等等。但有意思的是,学生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了——他们搞起了时间预约表,还推选了高年级同学当协调员。这种自发秩序的形成,恐怕是当初规划者都没料到的。
黄昏时分再次经过那个小广场,夕阳把塑胶地面染成橘红色。叁五成群的学生们或在看书,或在运动,偶尔传来阵阵笑声。这样的场景让人忽然觉得,所谓好的教育生态,或许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。这些散布在城市角落的卫辉约附近200米学生点,就像一个个小小的驿站,装点着学生们的青春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