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化大学城学生约茶,学子相聚品茶时光
傍晚五点半,通化大学城图书馆的窗玻璃上还映着夕阳余晖,小陈收拾好考研资料,手机突然震动起来。"老地方?"简短叁个字让他顿时放松了肩膀。这是他们宿舍雷打不动的约定——每当谁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,群里就会跳出这样的消息。
所谓老地方,其实是校门外那家开了十年的清茶馆。木质招牌被风雨洗得发白,推门时铃铛声依然清脆。老板见是我们,直接指向最里间的榻榻米包间:"给你们留着呢。"
茶杯里的闲暇时光
“再这样学下去我头发真要掉光了。”小陈瘫坐在蒲团上,把厚重的《结构力学》甩到一旁。保温壶里的水正咕嘟冒泡,小林不紧不慢地烫着茶杯:“急什么,先喝杯正山小种。”
说也奇怪,当茶香在包间里弥漫开来,刚才还焦躁的我们都安静了。透过玻璃窗能看见校外小吃街熙攘的人群,但我们这个角落像是被按下了慢放键。小王盯着杯中舒展的茶叶突然笑了:“你们记不记得大一那年,咱们第一次来这里是因为宿舍太吵?”
那时候我们四个来自天南海北的新生,还不好意思在彼此面前卸下防备。是这家茶馆让我们找到了相处的节奏——不需要刻意找话题,可以各自发呆,也能随时接上对方的话头。
如今叁年过去,榻榻米边缘已经被磨得发亮,我们的话题也从选修课学分变成了实习辞蹿蹿别谤。但每次茶杯端起,还是当年那个味道。
老板偶尔会送来新到的茶点,今天是一碟桂花糕。“看你们这样真好,”他擦着手说,“很多学生毕业前都在我这里存了茶叶,说以后回来喝。”他指着柜台那排贴了姓名的茶叶罐,有的标签已经泛黄。
在茶香中继续前行
夜幕渐深,茶杯续了叁四回。小陈的手机屏幕再次亮起,是导师发来的文献资料。这次他没有抱怨,反而平静地收起手机:“走吧,回去还能看两章。”
结账时我们在留言本上签了名——这是店里的传统。翻看前面几页,有庆祝考研成功的,有纪念分手快乐的,还有单纯画了个笑脸的。这些笔迹不同的片段,拼凑出大学城这些年青人的百味人生。
推开店门,秋夜的凉风让人精神一振。远处教学楼的灯光还亮着,明天又是满课的一天。但经过这两个小时的休整,那些堆积如山的任务似乎不再可怕了。
通化大学城学生约茶从来不只是为了喝茶。在这个被戏称为“第二宿舍”的空间里,我们分享过期末周的崩溃,讨论过社团活动的创意,也纠结过要不要表白。茶凉了再续,人走了还会再来,而属于青春的故事,就在这袅袅茶香中,一页页写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