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江私人工作室快餐,临江个人工作间简餐
这几天路过临江新区,发现不少老厂房悄悄变了模样。灰扑扑的外墙刷成了奶白色,生锈的铁门换成了落地玻璃窗,透过窗子能看见里头摆着画架、陶轮,或者几台缝纫机。最让我好奇的是,这些小小的门脸上总挂着形形色色的手写招牌——"今日特供·手冲咖啡配可颂""定制刺绣茶席""陶艺体验课预约中"。
拐进巷子深处时,我撞见块原木色招牌,上面用墨笔写着:"临江私人工作室快餐"。这名字起得真有意思,既说空间,又说吃食。推门进去是个挑高的工作间,北面整墙都是窗户,江风裹着水汽轻轻拍在脸上。左边工作台上散落着皮具工具,右边却摆着两张餐桌,空气中飘着罗勒炒肉的香气。
当皮锤声遇见炒菜声
店主是个穿帆布围裙的年轻人,正给皮包敲边。"随便坐,灶上炖着汤,再过十分钟开饭。"他扬了扬手里的皮锤,"白天做皮具,中午给附近上班族做餐食,要不这租金真撑不住。"
等菜的工夫,我看他给牛皮压印花。有个姑娘熟门熟路地进来,自己从消毒柜拿了碗筷:"今天要青椒酿肉,昨天那个溏心蛋能不能再加一个?"厨房里飘来的蒸汽糊了半面窗,皮锤敲打的哒哒声和锅铲碰撞的锵锵声,居然意外地和谐。
这种模式在临江一带悄悄生长。隔壁街的"临江个人工作间简餐"更绝——二十平米的空间,前半截是布艺工作区,缝纫机台上铺着蓝染布料,后半截厨房里,老板娘正在包虾仁馄饨。顾客可以边等餐边看她绗缝杯垫,要是喜欢,墙上挂着的成品都能买走。
复合空间里长出人情味
常来的顾客都成了熟客。有个戴眼镜的小伙子说,他每周叁都来,就为了在木工坊里吃那碗黄牛肉面。"看刨花从木头卷出来,比看手机下饭。"他吸溜着面条说。做银饰的姑娘偶尔会教等餐的客人编绳结,染布坊的老板发明了用植物染料给米饭调色,蝶豆花染出的蓝米饭成了孩子们的最爱。
这些空间最妙的是打破了传统餐馆的拘谨。你可以凑近看工匠怎么给陶瓷修坯,也可以端着饭碗看设计师画样稿。有回在玻璃工作室,我亲眼看着老板从窑里取出刚烧好的琉璃杯,转身就去给我盛排骨汤,那杯子在灯下流光溢彩,汤碗里飘着的油花也显得特别好看。
当然也有手忙脚乱的时候。有次陶艺坊的拉坯机突然断电,正揉面的老板满手面粉跑去修电箱,顾客们自发帮忙照看窑炉里的披萨。等电来了,所有人举着沾满泥巴或面粉的杯子碰杯,那场面真是烟火气十足。
现在城里人吃饭早就不只为填饱肚子。在临江私人工作室快餐这样的地方,你能尝到锅气,也能触摸到生活原本的质地。那些皮料、陶土、染布与食物香气交织的味道,比任何精致的餐厅都来得真实动人。
或许我们喜欢的,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——工作台上半成的皮夹子,画架上未干透的水彩,砂锅里咕嘟作响的汤,都在诉说生活的多种可能。下次路过临江,不妨推开某扇虚掩的木门,说不定就能遇见正给陶瓶插花的老板,和他刚出锅的私房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