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玉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昆玉车站后街的小巷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1:51:15 来源:原创内容

站台与巷口的分界线

走出昆玉火车站检票口,热风混着汽油味扑面而来。游客们拖着行李箱涌向出租车候车区,司机靠在车门上懒洋洋地招手。我绕过喷水池往西走,不过二十来步,喧嚣就像被按了静音键——我站在了昆玉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入口。

这里像是另一个世界。柏油路面变成青石板,踩上去有种实心的回响。巷子窄得能听见对面人家厨房里煎鱼的滋滋声,酱油的香气飘过来,勾得人肚子咕咕叫。午后阳光斜斜地切过屋檐,把阴影分成明暗两半,我走在阴凉里,手臂上的汗毛竟觉得有些凉。

一位大爷坐在竹椅上听收音机,咿咿呀呀的戏文从老式半导体里淌出来。他眯着眼,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打着拍子。我停下脚步,他睁开半只眼:“找谁啊?”听说我只是随便逛逛,他笑着指指前面:“往里走,里头宽绰。”

这条昆玉车站后街的小巷,像个倔强的老人,固执地保留着车站建成前的模样。墙根处的青苔很厚,是常年见不到阳光的地方才会有的墨绿色。墙上还留着几十年前的标语,字迹模糊了,但笔画间的时代感挥之不去。

时光在这里打了个盹

巷子深处果然宽敞了些,形成个天然的院落。叁四户人家门对门开着,晾衣绳横跨巷道,衬衫裤子在微风里轻轻摇摆。有个小男孩趴在石凳上写作业,铅笔头短得快握不住了,他还认真地写着。我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,也是这样在院子里写字的。

“买豆腐咯——”巷尾传来拖长的叫卖声。循声望去,是个推自行车的中年人,后座两边挂着扁平的木箱。老太太们从不同门口出来,手里端着碗。这种走街串巷的买卖,在城里已经很少见了。

我继续往前走,发现这条昆玉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其实是条捷径。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骑着单车从我身边经过,车铃叮叮当当。“从这儿穿过去就是老城区,”一个戴眼镜的男孩对同伴说,“比绕大路近十分钟。”他们轻巧地拐过弯,消失在巷子另一端。

巷子中段有家修鞋铺,老师傅正给一只高跟鞋换鞋跟。他身后的墙上挂满各种鞋底、鞋跟,像某种奇特的装置艺术。我站那儿看了会儿,他头也不抬:“这手艺,我干了四十年喽。”语气里没有炫耀,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。

隔壁是家裁缝店,老板娘在熨衣服,蒸汽升腾起来,在阳光里形成小小的彩虹。她看见我,笑笑:“等人的?”我点点头。她说经常有接站的人在这里等,既清净,又不会错过时间。

再往前走,巷子开始收窄,两侧墙壁渐渐靠近。一户人家的石榴树探出墙头,青色的小果子结得密密麻麻。秋天再来时,它们就该红了吧?我想象着满树石榴裂开口的模样,一定很热闹。

前面传来火车的汽笛声——快到巷子另一头了。回头望去,来路幽深宁静,仿佛刚刚走过的是被遗忘的时光。这条昆玉车站后街的小巷,就这样安静地躺在繁华车站的身后,不争不抢,自成一格。

走出巷口,重新回到车站广场,人声鼎沸再次将我包围。我忍不住回头又看了一眼——那个窄窄的巷口,像是城市的另一张面孔,温和,从容,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。也许下次来昆玉,我还会选择穿过这条小巷,在抵达和离开之间,给自己留这么一段缓冲的距离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