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台河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叁小时通话收费五百
这事儿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我刚听说时也直摇头。七台河有个初中生,居然因为一通叁小时电话被收了五百块钱。手机账单送到家的时候,他妈妈差点以为看花了眼,反反复复把那个数字数了叁遍。
那天下午,这孩子本来约好和同学讨论周末的班级活动。谁知道聊着聊着,话题就像脱缰的野马,从作业聊到游戏,从学校趣事聊到隔壁班的新鲜事。等到手机发烫自动关机,他才惊觉窗外天都黑了。
这笔账怎么算
五百块啊,够买多少本参考书?够吃多少顿午饭?孩子爸爸拿着账单的手都在抖。他们家就是普通工薪阶层,这笔意外开销像块石头压在心上。孩子躲在房间里不敢出声,心里又委屈又后悔——明明就是普通聊天,怎么就像打开了话匣子,停不下来呢?
这事儿在邻里间传开后,倒是引发了不少讨论。隔壁李阿姨说,现在孩子压力大,难得有个能聊得来的朋友;对门张老师却觉得,这么长时间通话,话费确实该控制。其实想想,我们小时候哪有这么多通讯烦恼,找同学玩都是直接跑到楼下喊一嗓子。
手机运营商的客服解释,这通电话跨越了不同时段,涉及套餐外的高额计费。那些密密麻麻的资费说明,别说孩子了,大人都未必能完全搞明白。这孩子的情况还算好的,至少还能打通电话,我表弟上次开了个视频会议,半小时就扣了一百多,找谁说理去?
说起这个叁小时通话收费五百的事儿,倒让我想起现在孩子们的生活状态。放学回家,门一关,手机就成了连接外界的窗口。作业遇到难题,想找同学问问;心里憋着心事,想跟朋友说说。这一来二去,时间就像指缝里的沙子,不知不觉就溜走了。
家长这边也犯难。完全禁止吧,怕孩子被孤立;放任不管吧,又担心话费超支。就像走钢丝,得小心翼翼地找平衡。王姐家去年就因为孩子通话时间长,特意换了亲情号套餐,可孩子转头又迷上了视频聊天,流量费照样蹭蹭往上涨。
这件事最让人感慨的是,那个初中生后来主动提出要用自己的压岁钱来付这笔话费。虽然父母最后还是没让他出这个钱,但孩子至少明白了,每一分钟通话都不是免费的。现在他打电话前都会看看时间,重要的事说完就挂,反而学会了更高效地沟通。
或许这就是成长必须经历的教训吧。就像学骑车总会摔几跤,掌握通讯工具的使用也要交点“学费”。关键是要在付出代价后真正学到东西,知道怎么合理安排时间,怎么量入为出。这些生活课,有时候比考试得高分还重要。
现在这孩子成了家里的“话费监督员”,经常提醒爸妈注意套餐余量。上次他妈妈差点订阅了某个付费服务,还是他及时发现的。你看,经历这么一回,倒让全家都长了记性,也算是意外的收获。
其实不论是七台河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经历,还是其他地方孩子遇到的类似问题,都在提醒我们:在这个随时随地都能联系的时代,学会管理自己的通讯行为,已经成为孩子们必须掌握的技能。这话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还真需要不断练习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