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匀品茶喝茶工作室,都匀品茗休闲工作室
这两天路过桥城宾馆后面那条小巷,突然闻到一阵熟悉的毛尖香。抬眼一看,不知什么时候新开了家叫“都匀品茶喝茶工作室”的小店。木招牌上烫金的字迹还没褪色,门口竹帘半卷着,透过玻璃能看见里头暖黄色的灯光。
推门时铃铛叮铃响,穿蓝布衫的姑娘从茶海前抬起头。她手里正淋着壶,水线在空中划出匀称的弧。“进来坐嘛,水刚滚。”她说话带着都匀人特有的绵软尾音。我挑了个靠窗的位置,看她在茶席间走动,裙摆扫过青石板地面几乎不出声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“我们这儿和别处不太一样。”她递来温热的毛巾,“来都匀品茗休闲工作室的客人,多半不是急着解渴。”墙角的老座钟滴答走着,时针指向下午叁点半。旁边几位客人面前摆着玻璃杯,看翠芽在八十度热水里慢慢舒展。有人捧着书,有人在纸上写写画画,还有个大哥对着笔记本电脑,手指敲得飞快。
她给我泡了杯本地毛尖。茶叶在杯底蜷成小螺状,遇水后缓缓打开,像刚睡醒伸懒腰。“现在人总说忙,”她边注水边说,“可再忙,茶该泡多久还是多久。”水注七分满,她轻轻晃了下公道杯,“快一点味道出不来,慢一点又该涩了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。每个午后她都要用搪瓷缸泡茶,就坐在门槛上,看着巷口人来人往。那时觉得时间慢得恼人,现在倒成了奢侈。
茶席上的人生百味
工作室里最妙的是那张长茶桌。不同时段会来不同的熟客,渐渐形成了默契的茶座圈。周叁下午总见几位退休老师,带着自己收的茶饼来交流;周末晚上则聚集着年轻人,偶尔还举办茶艺体验。
记得有个雨夜,来了位面色憔悴的中年人。他连续叁天都点同样的茶,坐在同样的位置。第四天,茶师给他换了种陈年普洱。他抿第一口就愣住了,然后慢慢喝完七泡。结账时他说:“这茶先苦后甘,像我这些天想通的事。”
茶确实神奇。同样的茶叶,用不同水温、不同器具,甚至不同心境去品,滋味千差万别。就像生活里那些看似相同的日子,细细品味总能尝出不一样的层次。
现在城里类似的场所越来越多,但能像都匀品茶喝茶工作室这样让人真正静下来的不多。他们不做花哨的调饮,专注传统冲泡;不过度包装,更看重茶汤本质。有次听见老板和熟客聊天:“别人追新茶,咱们倒觉得叁年陈的毛尖正好,火气退了,甘甜才显出来。”
窗外天色渐暗,我把最后一点茶汤倒入品茗杯。凉了的茶别有风味,像某个故事余韵悠长的结尾。走出工作室时,巷子里的路灯已经亮了。那缕茶香似乎还萦绕在衣领间,提醒着在奔忙的生活里,总要留个角落安放从容。
转过街角前回头看了眼,暖黄灯光下又有了新的客人。竹帘轻轻晃动,仿佛在说:明天茶依然会泡,座位依然为你留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