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宁约附近200米学生点,普宁周边学生聚集地
最近路过普宁流沙大道西侧时,发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——每到放学时段,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往同个方向走。跟着他们拐进巷子,才发现这里藏着不少小店,渐渐成了同学们课后默契的聚集地。
巷口那家奶茶店飘着熟悉的香气,穿校服的少年们靠在柜台前讨论着新出的口味。再往里走,文具店老板正给几个女生推荐新到的笔记本,旁边打印社里,几个男生围着手机商量要打印哪份复习资料。这种热闹会从下午四点持续到天黑前,就像学生们的专属时钟。
那些藏在街角的小天地
你可能要问,为什么偏偏是这里成了普宁周边学生聚集地?和旁边整理书包的同学聊了会儿,他笑着说:“从学校过来就五分钟,买完练习本还能顺便带杯奶茶回家。”确实,这处普宁约附近200米学生点最妙的就是距离——刚好卡在放学顺路又不绕远的位置。
炸鸡排的油锅滋滋作响时,隔壁书店里却安静得出奇。几个戴眼镜的学生站在书架前翻看教辅书,偶尔小声交流两句。老板娘告诉我,她特意把最新试题集摆在最显眼的位置:“孩子们时间紧,得让他们进门就能找到需要的。”
转角修车摊的大叔居然也备着打气筒和简单工具:“经常有学生推着掉链子的自行车过来,顺手帮个忙的事。”这种不经意的便利,让这个普宁约附近200米学生点多了些人情味。
观察久了发现,同学们在这里逗留的时间大多不超过半小时。像是某种心照不宣的规矩——补充完能量、买好东西就陆续散去。或许这正是属于他们的短暂喘息,介于课堂与家庭之间的第叁空间。
偶尔能听到有趣的对话片段:“我妈要是问起来,就说我们在教室值日啊”“这道题等会儿微信发我,刚才忘记拍了”。这些零零碎碎的交谈,拼凑出少年们最真实的生活图景。
夜幕降临时,店铺招牌渐次亮起暖光。最后几个学生拎着打包的关东煮走向公交站,店主们开始整理货架。这个普宁周边学生聚集地慢慢安静下来,等待着明天再次响起放学铃声。
或许过几年这些店铺会换招牌,但这样的聚集地总会以不同形式存在。它不单是地理意义上的坐标,更像是成长路上自然而然形成的驿站,装着少年时期那些短暂却自由的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