儋州90分钟品茶工作室,儋州90分钟茗茶工坊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16:32:58 来源:原创内容

推开那扇茶香四溢的木门

那天下午叁点半,我站在儋州老城区一条青石板巷子里,头顶是交错缠绕的电线,耳边传来自行车铃铛的清脆声响。巷子深处有扇半掩的木门,门楣上挂着手写招牌——儋州90分钟品茶工作室。推门时铃铛轻响,茶香像等待已久的老朋友,轻轻拥了过来。

穿棉麻衬衫的茶艺师正在给紫砂壶预热,见到我时点头一笑:“今天刚到的大红袍,正好醒到第叁遍。”他说话时壶嘴飘出白雾,那些紧卷的茶叶在壶底轻轻舒展,仿佛能听见它们呼吸的声音。工作室里只有六张茶桌,每张都隔着竹帘,既不会互相打扰,又能听见隐约的茶具碰撞声。

其实最初让我驻足的,是隔壁儋州90分钟茗茶工坊的玻璃橱窗。两个地方隔着不到五十米,却像约定好般守着不同的节奏。工坊里总能看到年轻人围着长桌,有人正把桂花冻顶乌龙倒进冰滴壶,有人对着手机直播讲解茶梗分离的技巧。他们的海报写着“传统不守旧,创新不忘本”,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家那个总在尝试新菜式的邻居。

茶汤里的时光褶皱

茶艺师往闻香杯里斟茶的动作让我愣神——他手腕悬停的弧度,和我爷爷泡功夫时如出一辙。“很多人觉得九十分钟太长,”他把茶杯推过来,“可您看这茶汤,金圈这么亮,这是前面叁十分钟温壶、醒茶、润茶慢慢养出来的。”

确实,当舌尖碰到茶汤的瞬间,就明白这儋州90分钟品茶工作室为什么坚持完整流程。那香气不是扑面而来的,而是像潮水拍岸,一层层漫过齿颊。隔壁工坊的茶艺师说过类似的话:“我们试过四十分钟快泡版,但茶汤始终少了筋骨——就像速冻饺子和手擀面的区别。”

最近这次去,工作室多了几个大学生。他们本来只是来完成民俗课作业,却对着茶则里的干茶研究了半天。“原来凤凰单丛真的有蜜兰香味,”戴眼镜的女生举着品茗杯,“这和奶茶店的单丛茶包完全不是同个物种啊。”茶艺师在旁边磨着茶针,笑纹里藏着得意:“树木自己长出来的香精,可比工厂调配的懂事。”

在茶席之间行走

现在我习惯每周抽个下午,在两个茶空间之间来回。有时在工作室听老茶客讲八九十年代的收茶故事,有时在工坊看年轻人用盖碗搭配电子音乐。上个月惊蛰那天特别有趣——工作室里在喝陈年普洱,谈论着茶叶如何像老友般越陈越贴心;工坊那边却在试验冷萃滇红配儋州酸橘,玻璃杯壁上凝满水珠。

茶艺师们偶尔会互相串门。工坊主理人来借正山小种时,看见工作室的锡茶叶罐就眼睛发亮:“这老罐子存的茶,总带着檀木香。”工作室的茶师去工坊交流回来,偷偷往自己的茶单加了项“冰滴铁观音”,标签写得小小的,像怕被传统茶具们发现似的。

暮色渐浓时,我杯里的白毫银针渐渐凉透。茶艺师过来续水时轻声说:“其实很多人不知道,我们和隔壁是同一个老板。”见我惊讶,他转动着手中的建盏,“他说要让茶像水一样,既能装在青花瓷里,也能装在玻璃杯中。”窗外亮起暖黄的灯,照见巷子两头风格各异的招牌,也照见茶汤里浮动的微光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