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壁学院外援女,校外援女助力赤壁学院
这两天路过赤壁学院西门的朋友可能都注意到了,校门口新立了块牌子,上面写着“校外资源引进示范点”。不少同学在公告栏前议论纷纷,话题都围绕着最近校园里出现的新面孔——几位来自公司的女导师。
说起来这事儿也挺新鲜。往常学校里来来去去都是熟悉的老师和同学,这学期突然多了几位穿着职业装的女士,她们不住在教职工宿舍,每天准时开车进校,上完课又匆匆离开。刚开始还有同学猜测是不是新来的教授,后来才知道是学校特别聘请的校外援女助力赤壁学院计划的一部分。
课堂内外的变化
会计系的王同学告诉我,上周的公司财务分析课让他印象深刻。“那位李老师讲案例完全不按课本走,直接拿她去年操作过的并购案当教材。”他边说边比划,“她说数字会说话,但你要先听懂它们在说什么。这种话在普通课堂里可听不到。”
确实,这些来自公司的女导师上课风格截然不同。她们很少用笔笔罢,更爱在白板上边写边讲,讲到关键处会突然停下来问:“你们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?”这种互动让前排的同学特别紧张,但确实让人没法走神。
艺术设计学院的情况更有意思。张导师直接把设计工作室搬进了教室,她的课堂上总是散落着面料样品和设计草图。“设计不是画画,”她经常说,“是要让针线说话。”有次她让学生用最低成本改造旧衣物,结果有个同学把破牛仔裤改成了时尚背包,现在还在学校文创店寄卖呢。
不只是教书
这些赤壁学院外援女做的远不止课堂教学。听说她们每周四下午在创客空间值班,任何有创业想法的学生都可以去咨询。文学院的几个女生就是在那里完善了他们的校园文创项目,现在已经开始接校外的订单了。
体育学院的健美操队也受益颇多。新来的舞蹈教练虽然只在周叁来校,但她带来的现代舞蹈训练方法让队员们的表现力提升了一大截。队长小林笑着说:“以前我们只是动作标准,现在终于学会用身体讲故事了。”
不过要请到这些业界精英并不容易。负责此事的教务处刘老师透露,每位外聘导师都要经过严格筛选:“我们不要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家,必须要有一线实战经验。”据说有次面试时,一位应聘者直接被要求现场模拟产物发布会,那种压力测试可比普通面试刺激多了。
意料之外的影响
这些校外导师带来的改变,有些是校方始料未及的。比如她们穿着打扮的风格,竟然在女生中掀起了一股“职场风”潮流。校园里现在经常能看到穿着小西装上课的女生,这在以前可不常见。
更让人意外的是,这些导师偶尔会在食堂和学生一起吃饭,闲聊时透露的行业碎片信息,反而成了学生们最珍视的“内部消息”。计算机系的小陈就是在饭桌上听说某公司即将开展新项目,提前准备了相关技术,最后顺利拿到了实习辞蹿蹿别谤。
当然,任何新事物都会遇到些小问题。有学生反映公司导师讲课节奏太快,知识点太密集;也有老师担心太过注重实践会削弱理论基础。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来慢慢调整。
傍晚时分,我看见那位教市场营销的吴导师正准备离校,几个学生还在车边和她讨论着什么。夕阳把她的职业装染成了暖金色,这个画面突然让我理解了“校外资源”这个词的分量——它不只是多几个老师上课,而是把真实世界的窗口开在了象牙塔里。
走在回宿舍的路上,听见两个女生在讨论明天要见的公司导师该问什么问题。其中一人说:“我想知道我们专业毕业后到底能做什么。”这个问题,或许正是赤壁学院外援女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