胶南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区域称作炮楼区
胶南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这事儿挺有意思的。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是从一个大四学长嘴里,当时他指着校门外那片密密麻麻的自建楼说:"走啊,去炮楼吃饭。"我愣了半天,心想这地方难道还藏着军事遗迹?
后来混熟了才知道,原来这些五六层高的筒子楼,因为外形方正、排列密集,被学生们戏称为"炮楼"。这些楼大多建于二十年前,当时大学城刚建好,周边还是农田。村民们看准商机,纷纷盖起出租屋。楼与楼之间紧挨着,窗户对着窗户,有的地方阳光都照不进来。
炮楼区的日与夜
白天走在炮楼区的小巷里,能闻到各种味道——川菜馆的麻辣香、打印店的油墨味、晾晒衣服的洗衣粉味。窄窄的过道两旁挂满招牌,理发店、网吧、快递点、小超市,简直是个五脏俱全的小世界。这里的店面换得特别快,上个月还是奶茶店,下个月就变成麻辣烫了。
到了晚上更是热闹。烧烤摊的烟火气能飘到叁楼,炒饭摊前总是排着队。有学生蹲在路边喂流浪猫,有情侣在晾衣绳下吵架,还能听到各个方言打电话的声音。这些瞬间让我觉得,炮楼区不像是个冷冰冰的出租屋聚集地,倒像个热气腾腾的市井江湖。
住在炮楼的学生各有各的故事。我认识个美术系的女生,她在阳台上种满多肉植物,把简陋的出租屋布置得像个小画廊。还有准备考研的学长,房间里贴满便签纸,他说在这复习比宿舍安静,虽然隔壁经常传来打游戏的声音。
不过炮楼区的生活也有不少困扰。下雨天巷子会积水,得踩着砖头走。晚上睡觉能清楚听到隔壁的闹钟声。最麻烦的是网络信号,看个视频要缓冲好久,这倒逼着很多学生去图书馆自习。
有次和楼下快餐店老板聊天,他说在炮楼区做了十几年生意,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。"有些孩子毕业多年后还会回来,就为吃碗我做的刀削面。"他说这话时,正在揉面的手也没停下。这可能就是炮楼区最神奇的地方——虽然条件简陋,却承载着很多人的青春记忆。
现在大学城附近建起了新小区,环境比炮楼区好太多。但奇怪的是,很多学生还是愿意住在这里。问他们原因,有人说"去上课近",有人说"生活费便宜",还有个姑娘笑着说:"在这感觉特别自由,晚上饿了下楼就能买到煎饼果子。"
其实想想,炮楼区就像个临时的家。它不完美,却给了学生们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。在这里,他们学会独立生活,也体会着柴米油盐的日子。那些拥挤的巷子,喧嚣的夜市,甚至不太稳定的热水器,都成了大学时光里独特的印记。
最近听说炮楼区可能要拆迁了,很多学生都在打听消息。虽然大家都期待更好的居住环境,但真说到要拆,心里又有点舍不得。或许以后的学生再也体会不到在晾衣绳下聊天,在巷子口等外卖的感觉了。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,恰恰组成了最真实的大学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