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鸭山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,相近的标题
站前那条窄巷子
要说这双鸭山火车站附近啊,我闭着眼睛都能走几个来回。尤其是出站口往右一拐,那条不算宽敞的小巷子,可是有些年头了。每次路过,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面孔,听到天南地北的口音,感觉这小小的巷子,装满了来来往往的故事。
巷子两边是些老旧的居民楼,一楼不少都改成了小店铺。有卖东北特产的,像蘑菇、榛子什么的,干货就那么摊开摆着,老板娘坐在小马扎上,一边嗑瓜子一边看着来往的人。再往前走两步,还有个修鞋摊,老师傅戴着老花镜,手里的活儿不停,偶尔抬头和相熟的老街坊唠几句嗑。生活气息特别浓,感觉时间在这里都走得慢了些。
不过最近几次路过,感觉巷子里的氛围有点不太一样了。总能看到一些生面孔,叁叁两两地聚在角落里,低声交谈着什么。他们的眼神不太像是在等人,倒像是在寻找什么。有一次,我还隐约听到有人提起什么“双鸭山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”这样的话,声音压得很低,说完就匆匆走开了。
我心里就琢磨开了,这“一次”指的是什么呢?是那种临时歇脚的小旅店?还是什么别的营生?这个价格,说高不高,说低不低的,放在这条巷子里,总觉得有点格格不入。旁边卖糖炒栗子的大姐好像看出了我的疑惑,一边给我装栗子一边小声念叨:“最近这巷子里不太平,生人多,你路过就路过,甭多打听。”
这话就更让我好奇了。我试着跟一个在巷口徘徊的中年男人搭话,问他是不是在等人。他愣了一下,上下打量我,然后含糊地说:“啊,对,等个朋友。”可他那神情,明显透着警惕和不自然。我这才注意到,巷子深处一些半开着门的店面,门口连个像样的招牌都没有,就挂个简单的小灯箱,光线昏黄昏黄的。
后来我跟一个在附近住了几十年的老邻居聊起这个事。老爷子摇着蒲扇,叹了口气说:“咳,还不是生活给闹的。这两年啥都不好干,有些人啊,就动了歪心思。你说的那个价码,在这地界,能是啥正经买卖?”他欲言又止,最后只是摆摆手,“咱普通老百姓,绕着点走就对了。”
这话让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。一条原本充满市井烟火气的小巷,怎么就慢慢变了味道呢?那个“双鸭山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”的说法,像一层看不见的灰,蒙在了这条老巷子上。它成了一些人心照不宣的暗语,却也成了让正经人绕着走的缘由。
夕阳斜照过来,把巷子一边的墙壁染成金黄。修鞋的老师傅开始收摊了,卖特产的小店也准备拉下卷帘门。而那些昏黄的灯光,却在渐暗的暮色里依次亮了起来,映照着一些模糊的身影。这条巷子,仿佛在白天和夜晚,割裂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。一个是属于老街坊和过往旅客的,另一个,则属于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交易和那个“一次”的价码。
我不知道这条巷子未来会变成什么样。也许过一阵子,这些现象又会消失。也许它会一直这样复杂地存在着,成为火车站周边一个特殊的注脚。我只是偶尔还会想起它以前的样子,那个嘈杂、朴实,但让人觉得踏实的老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