盘州品茶上课,盘州茶艺学习课堂
推开教室门,茶香就飘了过来。七八个人围着长条茶桌坐下,桌上紫砂壶、盖碗、茶则一应俱全。穿亚麻衫的老师正在温杯,热水冲进白瓷盖碗,蒸腾的热气里带着兰花特有的清甜。
“这是咱们盘州本地产的早春毛尖。”老师捏起几根墨绿色的茶叶放在掌心,“你们看这白毫,闻闻这香气——对,就这个季节,海拔八百米以上的茶山才出这个味道。”坐在我旁边的大姐凑近闻了闻,眼睛一亮:“咦?这比我在超市买的香多了!”
从烫杯到出汤,每个动作都有讲究
老师演示第一泡,手腕悬得稳稳的。热水沿着盖碗边缘缓缓注下,茶叶在碗里打转。“注意看啊,水不能直接砸在茶叶上。”他边说边做,“就像对待刚睡醒的朋友,得轻轻唤醒。”有人掏出手机录像,说回家要照着练。其实吧,看别人做总觉得简单,自己上手才发现问题——我第一次就烫了手指,水还洒了半桌。
轮到我们练习时,教室里的动静就热闹了。左边的大叔在问要不要洗茶,右边的姑娘纠结水温是不是太高。老师挨个走到身边调整动作:“手腕再放松点……对,就像写毛笔字那样。”说来也怪,经他这么一点拨,原本笨拙的动作突然就流畅了。
茶艺这东西,看着是慢条斯理的艺术,实则全是手上功夫。光是“凤凰叁点头”这个斟茶手法,我就练了小半节课。要领在于壶要稳,水流要匀,最后那叁下起伏得像鸟儿点头。练到第五遍,老师突然笑了:“这回像样了!茶汤的金黄程度都不同了。”
茶香里的盘州记忆
喝着第二泡茶,老师讲起这片茶叶的来历。盘州茶山多晨雾,茶树长在红壤土里,采摘期特别短。说着他拿出手机,给我们看茶农采茶的照片——清晨五点多,露水还挂在茶叶尖上。“咱们现在喝的每口茶,都是这么一片片摘下来的。”
坐在窗边的阿姨突然接了话:“我奶奶以前也采茶,她说谷雨前的茶最好,摘下来要马上炒。”这话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,有人说起小时候跟着长辈制茶的经历,有人聊起不同寨子茶叶风味的细微差别。原来在座的多是本地人,来上课不光是学技艺,更是想找回些熟悉的味道。
茶凉了又续,话题从茶叶聊到生活。穿格子衬衫的大哥说,他开了家小茶馆,总觉得自己泡的茶欠点意思;戴眼镜的年轻夫妻是想给新家添些茶具,周末能一起喝茶看书。我发现,虽然大家来上课的缘由各不相同,但坐在茶桌前时,都慢了下来。
老师又换了种红茶让我们品尝。这次他让我们先闻干茶香,再闻杯底香,最后感受喉韵。“品茶不用太复杂,关键是调动所有感官。”他指着茶汤说,“你看这红艳透亮的汤色,是不是像琥珀?”确实,迎着光看,茶汤里像融进了晚霞。
课程快结束时,大家都放松了许多。不再紧盯着手法对不对,开始享受这个过程。新来的学员也不再手忙脚乱,能边冲泡边聊上几句。窗外的天色渐暗,茶香却愈发浓郁,在灯光下袅袅升起。有人问下次学什么茶,老师说要看大家想了解哪种。其实具体学什么倒没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这样聚在一起喝茶的时光。
收拾茶具时,那位开茶馆的大哥还在练习斟茶。水流细而不断,落在杯里叮咚作响。他说终于明白问题在哪了——太急着把茶泡好,反而失去了该有的节奏。这话让我想起老师说的,茶艺的核心不在技法多精湛,而在对待茶的态度。就像盘州这片山水长出的茶叶,最本真的味道,往往就藏在最从容的冲泡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