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州学生品茶工作室,雷州学生茶艺交流空间
最近听说学校里有个挺有意思的地方——雷州学生品茶工作室。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,我心里还嘀咕:现在学生都开始搞品茶了?直到上周路过教学楼角落,闻到若有若无的茶香,才抱着好奇心推开了那扇贴着茶叶标本的玻璃门。
叁十平米的房间布置得素净雅致,原木茶桌上摆着各式茶具,青瓷茶叶罐上贴着工整的标签。两个学生正专注地冲泡凤凰单丛,橙黄明亮的茶汤在白瓷杯里轻晃。穿亚麻衬衫的学长招呼我坐下,递来一杯刚沏好的茶:“试试看,这是雷州本地的富硒茶。”
茶香里的慢时光
工作室负责人小陈是文学院大叁学生,他边烫洗紫砂壶边聊起创办初衷:“去年在茶农祖辈家过暑假,看着他们手工制茶,突然觉得我们这代人活得太急了。”他动作不紧不慢,“回到学校就找了几个爱喝茶的同学,想把这种慢节奏的生活带给更多人。”
现在每周叁下午,雷州学生品茶工作室都会举办茶会。有时是盲品六款红茶,有时学习宋代点茶技法。最让我意外的是,来这里的不仅是茶道爱好者——有个计算机系的同学说,来这儿调试代码比在宿舍效率高;还有个经常失眠的学姐发现,喝完两泡温润的老白茶,当晚就能睡个踏实觉。
上个月他们搞了次“茶叶密码”活动,把雷州特产的叁款茶与当地民谣搭配。当《雷州谣》响起时,嘴里正含着回甘明显的乌岽山茶,某个瞬间仿佛尝到了山间晨雾的味道。这种奇妙的通感体验,让很多同学第一次意识到,原来茶可以喝出画面感。
茶汤中见天地
别看现在茶具齐全,刚开始他们只能用保温杯泡茶分享。最受欢迎的却是那些“翻车”经历:有人把普洱泡成了中药,有人闻香时差点把眉毛燎了。这些糗事现在都成了新会员的入门必修课,反倒消解了茶道高高在上的距离感。
让我触动的是个细节:每场活动尾声,大家会把喝剩的茶渣埋进窗台的盆栽。小陈说这是跟本地茶农学的习惯,“茶叶从土里来,就该回土里去”。在总追求即时满足的年纪,他们却在学习等待——等水烧开,等茶叶舒展,等一杯茶从烫口放到适饮的温度。
最近雷州学生茶艺交流空间添了新成员——美术系的同学设计了茶叶香气轮盘,生物系的同学正在做茶多酚提取实验。这个空间渐渐变成了跨学科的交汇点,就像茶本身,既是文化符号也是科学载体。
离开时我带回一小包手工揉制的绿茶,包装纸上写着“叁月采制”。突然想起小陈说的:“我们不止在学喝茶,更是在找回对时间的感知。”玻璃门在身后轻轻合拢,那缕茶香却一直跟着我,飘过走廊,穿过操场,悄悄漫进快节奏的校园生活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