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竹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,学生兼职时薪50元
最近在本地论坛上刷到一条帖子,标题挺扎眼的:“绵竹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”。说真的,第一眼看到这个数字,我端着茶杯的手都顿了一下。现在兼职市场都到这个行情了吗?我家隔壁理发店的学徒工,每天洗八个多小时头,一个月也才叁千出头。
正好表姐家在绵竹,周末吃饭时我顺口提了这事。表姐放下筷子就打开了话匣子:“你说的这个学生兼职时薪50元的情况,我倒是知道些内情。现在有些家长会请高年级学生给孩子补课,特别是刚考上重点高中的,教初中知识正对口。隔壁单元那家就请了个高二的,据说效果比补习班老师还好。”
时薪背后的教育焦虑
这话让我想起上周在菜市场,听见两个妈妈边挑西红柿边聊家教行情。穿蓝裙子的那个抱怨:“现在请个大学生都要两叁百一次,听说有个14岁的孩子教小学生编程,居然能收到这个价。”她伸出五个手指晃了晃。旁边戴草帽的接话:“要是真能让孩子开窍,这钱我也愿意出,总比游戏厅里泡着强。”
这种学生教学生的模式最近确实多了起来。我侄子去年暑假带着叁个初二生预习物理,用他的话说:“他们听不懂学校老师讲的例题,我换成打游戏的例子一讲就明白了。”这大概就是同龄人教学的优势?
不过话说回来,这个学生兼职时薪50元的现象,倒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。那会儿暑假去工厂包装糖果,忙活整天也就挣二十块。现在孩子们用知识赚钱,时薪翻了几番,不知道该欣慰还是该感慨。
楼下开文具店的王姐有不同看法:“别看现在这些孩子赚得多,我儿子去年给人补课,备课到深夜,试卷做得比学生还认真。有次为了讲明白一道几何题,自己先琢磨了半本习题册。”她擦着柜台玻璃摇摇头,“这钱赚得也不轻松。”
就在昨天,我在公交车上听见两个中学生聊天。穿校服的女孩说最近在教邻居家孩子弹吉他,每次两小时。旁边男孩惊呼:“那你不是比我爸加班费还高?”女孩笑着回:“所以我妈现在不念叨我练琴耽误学习了。”
这种学生兼职时薪50元的情况,某种程度上成了孩子们证明自身价值的方式。当知识变现变得触手可及,学习的动力似乎也多了些现实支撑。不过这种高时薪是否普遍,还得看具体做什么。像是普通的发传单或者餐厅帮手,肯定远达不到这个数。
我同事老周的儿子前阵子也在做家教,但没坚持满一个月。问起来,孩子挠着头说:“给小学弟讲题时,发现自己有很多知识点也是半懂不懂,干脆回去先把课本啃透彻。”这倒是个意外收获——教学相长这话,放在哪里都适用。
黄昏时分路过市民广场,看见几个中学生模样的孩子在摆摊教魔方。有个戴眼镜的男孩手法飞快,周围围着一圈小朋友。他妈妈站在不远处对我说,这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赚钱办法,既锻炼沟通能力,又能巩固逻辑思维。“比抱着手机过暑假强多了。”她说着,眼里带着藏不住的笑意。
夜幕渐渐落下,广场灯亮起来的时候,那几个孩子开始收拾东西。我听见其中一个对同伴说:“明天还来吗?今天赚的钱够买那套《叁体》了。”他们的影子在路灯下拉得很长,渐渐融进夜色里。这个夏天,或许会成为他们记忆里特别的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