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川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铜川弄堂中150的温情
铜川小巷子里150的爱情
这条巷子窄得连阳光都要侧着身子挤进来。老杨每天清晨四点准时推开那扇掉漆的木门,灶台上的水汽瞬间模糊了窗上贴的红色剪纸。巷口李奶奶总说,这铺子比她孙子年龄都大,叁十年来,那碗素面始终卖叁块钱。
“不是不想涨价。”老杨用毛巾擦着颈间的汗,“街坊们吃惯了。”直到叁个月前,他悄悄在菜单角落用铅笔添了行小字:牛肉面,十五块。巷子里的老主顾们互相使着眼色,没人点破这个秘密——自从斜对面搬来那位收旧书的陈老师,老杨的围裙就再没沾过油渍。
陈老师总在周四下午来,那时客人最少。她带着被书香浸润的温润,手指轻轻划过木质菜单:“要碗素的。”可每次离开时,搪瓷碗底都会压着叁张五元纸币。有次小学生追出去说找错钱了,她回头看了眼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,眼角的细纹像被春风拂过:“面汤里多给的温暖,得加钱。”
巷子里的猫最早发现变化。老杨开始把旧收音机换成越剧磁带,陈老师停留的时间从十分钟变成半小时。有次暴雨困住了她,老杨竟变出把青布伞:“早备着的。”这话说得太快,两人都愣住了,只有巷口的梧桐叶沙沙作响。
铜川弄堂中150的温情
中秋节那天,老杨在面上卧了两个荷包蛋。陈老师看着碗里圆滚滚的月亮,突然说:“儿子在深圳安家了。”老杨正搅着锅里的汤,勺碰锅沿叮当响:“我那不争气的闺女,非嫁去哈尔滨。”氤氲水汽里,两个被子女留在原地的身影,忽然找到了相同的频率。
现在经过巷子的人常能看见,陈老师带着诗集坐在梧桐树下,老杨给她沏茶时总要多放两颗枸杞。有年轻人好奇询问牛肉面价格,老主顾们便相视而笑:“这巷子里的感情啊,比菜单实在。”
昨日下午,陈老师抱着泛黄的诗集念到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,老杨突然关火解下围裙。他从柜台里取出积攒已久的150元纸币,崭新的钞票在斑驳木桌上显得格外郑重。“下月跟我去趟民政局?”陈老师用书页轻掩嘴角:“叁十年的面钱,倒让你算清楚了。”
斜阳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,在青石板上慢慢融成一道。巷子深处飘来的面香里,从此多了书页翻动的轻响。来这里吃面的人都说,那碗叁块的素面,如今尝出了不一样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