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山学院外援女,唐山学院外来女生
这事儿说来也巧,那天我在食堂排队打饭,前边几个女生正叽叽喳喳聊得起劲。穿蓝色卫衣的姑娘说得特别兴奋:"你是不知道,我们系新来的那位,专业课跟开了挂似的!"旁边扎马尾的立刻接话:"你说的是不是经管楼那个总背帆布包的?"
她们说的这位,就是最近校园里时不时能碰见的"外援女"。说实话,第一次听说这个称呼时我还纳闷,这既不是体育特长生,也不是交换生,怎么就成了"外援"?后来才慢慢品出味儿来——这些姑娘大多来自其他高校,有的是来蹭名师课的,有的是参加实训项目的,还有的干脆就是陪朋友来上课。她们像突然注入的新鲜血液,给熟悉的教室带来了不一样的气息。
走廊里的偶遇
记得有回在二教上晚课,课间休息时看见走廊尽头站着个生面孔。她靠着窗台翻笔记,手机亮着的外校课表格外显眼。我递过去一瓶水,她先是一愣,随后露出特别明亮的笑容:"你们学校的王教授讲得真透彻,我每周转叁趟地铁都值。"她说这话时眼睛亮晶晶的,那种对知识的纯粹渴望,让我这个本校生都有些惭愧。
这些外来女生好像自带某种特质。她们特别珍惜在这儿的每分每秒,图书馆闭馆音乐响了才收拾书包,实验室总待到保安来催。有次我问其中一个,跑这么远不累吗?她边收拾满桌的参考书边说:"就像你们去我们学校旁听赵老师的课一样,好机会谁舍得错过呀。"这倒让我想起,上学期确实经常在隔壁财经大学看到同班同学的身影。
这种跨校流动悄悄改变着很多事。比如以前总空着的前排座位,现在去晚了根本抢不到;小组讨论时,这些姑娘带来的不同解题思路常常让人眼前一亮。最明显的是英语角,自从来了几个外语学院的女生,大家说英语的胆子都变大了——反正谁都不认识谁,说错了也不丢人。
当然也不是全无尴尬。上周微观经济学课上,老师突然点名提问,叫到"李悦"时,后排站起来的女生红着脸解释:"老师我是师大的..."全班哄堂大笑,老教授扶扶眼镜也笑了:"没事没事,既然来了就说说你的看法。"结果她条理清晰的回答,反而让正牌学生们默默坐直了身子。
黄昏时分在操场散步,经常能看见叁叁两两的女生坐在看台上。有的在对照两所大学的课程笔记,有的只是单纯享受着陌生校园的宁静。橘色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分不清哪个是本校生,哪个是外来女生。这种模糊的界限感忽然让我觉得,也许所谓的外援女,不过是另一个版本的我们自己——都在努力抓住每个成长的机会,只是恰好出现在不同的校园里。
食堂阿姨似乎也发现了这个现象。打饭时总会多问一句:"同学以前没见过你啊?"得知是别校来的,勺子里还会多加块排骨。这种朴素的善意,成了跨校交流中最温暖的注脚。或许教育的本质本就该是这样,围墙可以存在,但知识与人情永远应该自由流动。
现在走在校园里,我已经不太分得清谁是固定成员谁是临时访客。就像昨天在咖啡馆,对面女生面前的《结构力学》封皮明显是理工大的,但她和旁边穿唐山学院文化衫的男生讨论得热火朝天。窗外梧桐树的影子落在摊开的笔记本上,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草图,早就跨越了校际的界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