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化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火车站旁的小巷风情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18:24:42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个容易被忽略的拐角

每次从兴化火车站出来,我都有个奇怪的习惯——不直接走向大路,反而会往车站背后绕两步。那里藏着一排老巷子,窄窄的,静静的,和前面广场上人来人往的景象完全是两个世界。

巷口第一家是修鞋铺,老师傅永远坐在小马扎上,身边堆满待修的鞋子。有次我好奇问他为啥选在这儿开店,他头也不抬:“这儿清静,还能看着火车。”说完指了指巷子尽头——确实,透过狭窄的通道,能看见站台的灯光。这种既抽离又连接的感觉,大概就是这条小巷最特别的地方。

往里走,巷子更窄了,两边墙壁斑驳,晾衣绳横在空中,挂着的衣服随风轻轻晃动。下午四点多,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青石板路面切成明暗相间的条纹。这时候总能闻到各种味道——谁家在煎鱼,谁家在炖肉,还有老房子特有的潮湿气息。这些味道混在一起,成了这条巷子独有的标签。

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巷子中段那棵歪脖子树,树下总有几个老人在下棋。他们的棋局可以从午后持续到黄昏,棋子落在木板上的声音格外清脆。有回我站在旁边看了会儿,其中一位大爷突然抬头问我:“小伙子,刚下火车?”我点点头,他笑了:“那就对了,我们这儿啊,专治赶路的急躁。”

再往里,巷子拐了个弯,视野忽然开阔了些。这里有几家小店,卖日用杂货的,修家电的,还有个小理发店。理发店的老师傅手艺传统,来的都是老街坊。玻璃门上贴着“理发十五元”的红纸,字迹已经褪色,但价格从来没变过。路过时总能听见里面传来咔嚓咔嚓的剪刀声,和老师傅与客人拉家常的闲聊。

住在巷子里的,多是些老居民。他们习惯了火车的轰鸣,甚至能根据声音判断是哪趟车进站了。傍晚时分,家家开始准备晚饭,厨房的灯光透过窗户,在巷子里投下温暖的光块。这时候如果慢慢走过,能听见切菜声、电视声、小孩的嬉闹声,这些声音编织成最真实的生活图景。

其实想想挺有意思,就在火车站背后,隔着一道墙,这边是匆匆的过客,那边是慢慢的日子。旅客们拖着行李箱匆匆赶往下一个目的地,而巷子里的人,他们的时间仿佛走得不一样——更慢,更从容。这种对比让我每次路过都忍不住多停留片刻。

春夏之交的雨后,巷子别有韵味。雨水把青石板洗得发亮,墙角的青苔绿得快要滴出水来。空气中飘着泥土和植物混合的清新气味,偶尔有自行车铃叮铃铃地响着从身边经过。这时候最适合慢慢走,感受那种被时光浸润过的宁静。

这条不起眼的小巷,就像城市的另一个入口——不是那种气势恢宏的大门,而是一扇侧门,通往更真实、更接地气的生活。它提醒着我们,在所有人都行色匆匆的今天,还有一些角落,保留着自己的节奏和温度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