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100元小胡同,百元寻访亳州小巷
亳州100元小胡同?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,我正蹲在老街口的石板凳上啃烧饼。隔壁修鞋的王大爷眯着眼笑:"百元够转悠大半天哩,你往南门巷子钻就知道了。"
百元钞票的重量
揣着张红票子钻进巷口,最先撞见的是中药铺子。亳州到底是华佗故里,满街飘着丹皮、白芍的甘苦味儿。老板娘掀开紫砂罐,给我看正在煨的阿胶糕:"切块尝尝?十块钱管饱。"铜刀落下时带着黏糯的韧性,核桃和芝麻在晨光里炸开香。巷子窄得能听见对面茶馆的盖碗碰撞声,铁观音的清香混着药香,竟像给肺腑做场按摩。
拐角处蹲着个炸油馍的摊子,油锅里的菜籽油翻着金黄浪花。守摊的大姐麻利地揪着面团:"叁块钱俩,配咱这牛肉馍更香。"果然,脆壳在齿间碎裂时,热腾腾的馍芯涌出粉丝和牛肉的咸鲜。就着旁边五块钱的胡辣汤下肚,额角渗出细汗,忽然懂了老街坊为什么总端着碗站在摊前吃完——这滋味,端回家就凉了。
青砖墙根斜靠着几辆二八大杠,车把上挂着"剪纸"小牌。穿靛蓝布衫的奶奶不说话,剪刀在红纸上游走,片刻就变出骑鲤鱼的娃娃。我递过二十块钱,她却塞给我两幅:"送幅喜鹊登梅,好事要成双。"
皱纹里的慢时光
在亳州小巷花百元闲逛,最金贵的不是买到什么,是换回大把被岁月浸泡的时光。铜匠铺里七十岁的张师傅,边锔茶壶边哼二夹弦:"你看这紫铜补青瓷,好比老城巷子接新路。"他没收修补费,倒让我帮着拉了半天风箱。铁砧上溅起的火星落进青石板缝,或许来年会开出蒲公英。
酒坊的陶缸飘来古井贡酒的醇香,尝杯头的散酒只要五块。掌柜用竹提子打酒时,会指着酒旗讲曹操献九酝春法的老话。临街木窗突然支开,飘下句"打二两",便有个系绳的竹篮缓缓坠下。这般场景,让人恍惚觉得百年光阴从未流走。
暮色染上花戏楼的飞檐时,我捏着最后十块钱坐在城隍庙台阶上。卖糖人的老汉用余料给我捏了只小燕子,糖稀在夕阳里透亮如琥珀。算账竟花了一百零叁块,茶摊阿婆笑着免了零头:"留个念想,下回带朋友来。"
现在有人问起百元游亳州,我总想起王大爷那句"钻巷子"。这价钱在别处或许就买杯奶茶,但在亳州小胡同,能换回中药铺的暖香、剪纸奶奶的祝福、铜匠铺的叮当响,还有满衣襟带着酒气的春风。那些藏在褶皱里的鲜活日子,比任何景点都值得慢慢走、细细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