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州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区域俗称碉堡区
那个特别的称呼
在晋州大学城附近溜达,你总能听到学生们聊天时提起“炮楼”这个说法。一开始我也纳闷,这年头哪来的炮楼呢?后来才搞明白,原来是指学校周边那些高层出租公寓。这些楼密密麻麻挤在一起,窗户小小的,外观方方正正,从某个角度看还真有点像军事碉堡的造型。
要说这些房子的来历,其实挺简单的。大学城建成后,学生越来越多,学校宿舍根本住不下。精明的开发商看准这个商机,就在学校旁边盖起了一栋栋专门出租的公寓楼。这些楼通常十几层高,每层隔成很多小单间,租金不贵,正好符合学生们的经济能力。
住在“炮楼”里的,大部分都是考研党、谈恋爱的小情侣,或者刚毕业还没找到工作的学生。走进任何一栋这样的楼,你能看到楼道里晾着的衣服,门口堆着的外卖盒子,偶尔还能闻到从不同房门飘出来的泡面味、火锅底料味。说实在的,虽然条件不怎么样,但对很多学生来说,这里是他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“家”。
这些被称为炮楼的公寓群,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圈。楼下必然会有几家麻辣烫、黄焖鸡米饭,一两个复印店,还有随时能收快递的小超市。老板们早就摸透了学生们的作息,凌晨两点还能给你送烧烤上门。这种便利,是学校宿舍绝对比不了的。
不过话说回来,住在炮楼的体验也是酸甜苦辣都有。墙板薄得像纸,隔壁打个喷嚏你都听得清清楚楚;热水器时好时坏,冬天洗澡真是需要勇气;偶尔还会突然停电,这时候整栋楼都会传来同学们的哀嚎。但奇怪的是,毕业后很多人最怀念的,反倒是这些有点糟糕的时光。
我有个朋友小王,在炮楼里住了整整叁年准备考研。他那个房间朝北,冬天冷得像冰窖,夏天又热得像蒸笼。但他说就是在那个小房间里,他学会了怎么和自己相处,怎么在嘈杂环境中静下心来看书。现在他已经是研究生了,偶尔还会回去那栋楼底下转悠,买份当年常吃的煎饼果子。
炮楼周边慢慢形成了独特的生态,被大家俗称为碉堡区。这个称呼挺形象的,因为这些楼确实像碉堡一样把学生们“保护”在里面。碉堡区里有它自己的规则和节奏:早上七点是考研党出门的高峰,下午四点开始有学生陆陆续续回来,晚上九点后外卖小哥最忙碌,而到了深夜,还能看到一些窗户透出台灯的光,那是有人在熬夜苦读。
这些炮楼和碉堡区,看似简陋,却承载了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和挣扎。它们可能不够舒适,不够体面,但给了学生们一个过渡的空间,一个在真正踏入社会前的缓冲带。在这里,他们学会了独立生活,也尝到了自由的滋味。
每次路过大学城,看着那些被称为炮楼的建筑,我都在想,也许每所大学周边都需要这样的地方。它们不完美,但真实;不豪华,但实用。就像青春本身,有点乱,有点挤,但却是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