绥芬河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,邻近学子聚集近叁小时
清晨的绥芬河飘着薄雾,河畔小广场上不知什么时候聚起了叁两成群的学生。有个穿校服的男孩看了眼手表,嘟囔着“差不多该来了”。这话刚落地,就看见路口拐角处涌来更多身影,蓝白相间的校服在晨光里格外显眼。
我原本是来河边散步的,却被这场面吸引了。顺着石阶往坡上走,发现树荫下、长廊里都站着学生,粗略数数将近百人。有个扎马尾的女生正低头整理手里的资料,我凑近问了句:“你们这是要办活动?”她抬头笑了笑:“就是约好一起来复习。”这时旁边戴眼镜的男生插话:“期末考快到了,大家说集中复习效率高。”
特殊的学习聚会
人群自发围成几个圆圈,有的在背诵课文,有的在讨论数学题。有个穿红色外套的女生站在石凳上,正给七八个同学讲解物理题,手里的笔记本写满公式。我注意到她讲解时总会停顿片刻,等所有人都点头才继续往下说。这种教与学的方式,比课堂更自由,比独自埋头苦读更生动。
河风掠过柳梢,拂过少年们专注的侧脸。我坐在长廊边观察了近叁小时,这群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效的学习状态。偶尔有路人驻足张望,但很快又匆匆离开。倒是卖冰糖葫芦的大爷看得津津有味,后来索性把推车停在路边,边擦山楂边跟着默念英语单词。
穿红色外套的女生休息时告诉我,这样的聚会已经持续了好几个周末。“每个人擅长的科目不同,互相辅导正好取长补短。”她说着从书包里掏出保温杯,水温刚好能融化凝结在杯盖的晨露。这时有个男生跑来问她化学式配平技巧,她立即在草稿纸上画起来,笔尖沙沙作响。
我忽然想起自己上学时,也常和同学约在图书馆组团复习。但像这样在户外组成百人规模的学习圈,倒是头回见到。或许绥芬河的水声能激活思维,或许晨风能吹散困意,这群年轻人找到了独特的学习节奏。
戴眼镜的男生休息时晃过来聊天,他说最初只有十几个同学相约复习,后来其他学校的学生听说后也加入进来。“现在差不多稳定在百人规模,大家都默认周末来这儿待上叁小时。”他推了推滑落的眼镜,“比窝在家里刷题有意思多了。”
临近中午,阳光渐渐灼热起来。学生们开始收拾书包,相约下周同样时间再来。穿红色外套的女生把最后几本习题册塞进背包,突然转身对我说:“其实我们算过,这样集体复习的效率比单独学习高出30%呢。”她眨眨眼,小跑着追上同伴的身影。
人群散去后,卖冰糖葫芦的大爷推车经过我身边,乐呵呵地说:“这些孩子每周末都来,雷打不动地学上叁小时。我在这卖了叁年糖葫芦,头回见着这么用功的场面。”他掀开棉被盖着的玻璃柜,红彤彤的山楂果映着粼粼河水。
回程时我特意绕到河对岸,从这个角度还能望见方才学生们聚集的广场。石阶上落着片写满演算过程的便签纸,在风里轻轻打着旋。也许下个周末,这里又会出现那道蓝白相间的风景线,会出现持续叁小时的思维碰撞,会出现让整条绥芬河都为之醒神的读书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