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尔多斯如何找到能包的大学生,鄂尔多斯怎样寻到可包学生
最近和朋友聊天,说起鄂尔多斯这边公司招人的事,有个挺实际的困扰:想找些能“包”活儿的大学生,怎么就这么难呢?这里说的“包”,倒不是指大包大揽,更多是希望招到能独立负责一块业务、有担当精神的年轻人。
这事儿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可费劲了。公司这边急等着用人,毕业生那边又觉得岗位不匹配。咱们今天就来聊聊,鄂尔多斯的公司究竟该往哪儿使劲,才能找到合适的苗子。
公司得先想明白要什么样的人
有时候不是人难找,是咱们自己都没想清楚要找什么样的人。比如说“能包的大学生”,到底指的是能独立完成项目?还是能带团队?或者是能开拓新市场?这些都得提前琢磨透。不然就像去菜市场买菜,连自己想做什么菜都没想好,转悠半天也买不对东西。
我认识一家本地公司,去年就开始调整招聘思路。他们不再笼统地要求“综合素质”,而是把岗位需要的能力拆解成具体条目:比如客户沟通要占到工作内容的百分之多少,内部协调又占多少。这么一来,招人的目标就清晰多了。
高校资源得用对地方
鄂尔多斯本地有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这样的高校,周边城市高校资源也不少。但是光发招聘通知可不够,得深入校园做点实在事。比如和院系合作开设实践课程,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项目。
有家公司做得挺聪明,他们在学校里搞了个“创新实验室”,提供真实的业务场景让学生练手。这么一来二去,还没毕业的学生就已经熟悉了公司的工作流程。等到了毕业季,这些人自然就成为了最合适的候选人——毕竟已经磨合过了,上手就能干活。
这种模式下,鄂尔多斯如何找到能包的大学生这个难题,就变成了如何提前培养合适人选的问题。公司从被动等待变成了主动培育,效果确实不一样。
薪资待遇得跟上节奏
说实话,现在的大学生选择多了,光是画大饼可留不住人。鄂尔多斯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,这是优势,但薪资水平也得有竞争力。特别是对于那些真正能“包”事儿的人才,该给的待遇一定得给到位。
我了解到有家公司实行“项目承包制”,就是把完整的项目交给一个团队或者个人,根据完成情况给予相应回报。这种做法既激发了员工的主动性,也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收入。消息传开后,反而吸引了不少外地的大学生主动找上门来。
说到底,年轻人不是不愿意承担责任,而是希望在承担责任的同时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。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。
当然了,人才培养也是个系统工程。招到人只是第一步,后续怎么留住人、培养人同样重要。有些公司会为新人配备导师,帮助他们在头半年里快速成长;还有的公司建立了内部创业机制,给有能力的大学生更多发展空间。
这些做法都在释放一个信号:鄂尔多斯的公司正在努力创造更适合年轻人发展的环境。虽然现在可能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,但只要方向对了,路总会越走越宽。
说到鄂尔多斯怎样寻到可包学生,我觉得关键还是要把思路打开。不能总盯着传统的招聘渠道,得多想想怎么让学生提前了解公司,也让公司提前介入人才培养。两方面的信息对称了,匹配起来自然就顺畅多了。
现在的年轻人其实很愿意挑战自己,只要给他们合适的平台和公平的回报,很多人都愿意尝试“包”下一块业务,证明自己的能力。公司要做的,就是创造这样的机会和环境。
说到这里,我倒觉得鄂尔多斯在这方面的探索才刚刚开始。随着更多公司的实践和尝试,相信会涌现出更多有效的方法。到时候,也许就不止是找到能包的大学生,而是能培养出更多愿意扎根鄂尔多斯、建设鄂尔多斯的年轻力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