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河口300元左右的巷子,梅河口叁百元上下小巷
梅河口这座城市,总有些不起眼的角落藏着故事。今天路过几条老巷子,忽然想起前阵子听街坊说起梅河口300元左右的巷子,这倒勾起我的兴趣——现在这个价钱,还能在城里找到什么样的住处?
拐进一条叫“青石巷”的老街,墙皮有些斑驳,晾衣绳横在巷道上空,挂着各色衣裳。蹲在路口修自行车的大叔听说我在打听租金,抹了把汗说:“西头那家单间,上月刚租出去,好像就叁百整。”我顺着他指的方向走,看见个老太太正坐在门槛上择菜。
巷子里的烟火日常
老太太很健谈,说在这住了四十年。“别看巷子旧,买菜走两步就是早市,包子铺五点就开张,剪头发才十块钱。”她指着斜对面一栋四层老楼,“叁楼那户前阵子搬走的,房子空了半个月,听说房东打算租叁百二。”
再往深处走,遇到个送外卖的小哥正停在巷口休息。他摘下头盔擦汗:“这片的单子我常送,叁百块在这能租个十来平的单间。就是老房子,没电梯,但去哪都方便。”他手机响起新订单提示,匆匆补了句,“你要找房得抓紧,这价位的抢手。”
站在巷子中间往两头看,一边是新建的高楼,玻璃幕墙亮得晃眼;另一边是连片的老房子,阳台上堆着纸箱和花盆。这种对比挺有意思,人们在梅河口叁百元上下小巷里生活,图的大概就是这份实在。
巷尾有家开了二十多年的杂货铺,老板在柜台后打算盘。听说我在了解租房行情,他推了推老花镜:“我这铺面月租六百,住人的话,后面院子有间小屋,叁百五。”他领我去看,房间很小,但收拾得干净,窗外有棵香椿树。“以前住这的小两口去年买了房搬走了,现在的人啊,都往新小区跑。”
正准备离开时,碰见个刚下班的年轻人。他在附近餐厅当服务员,租的房子在巷子最里头。“叁百五,和工友合租,人均不到两百。”他掏出钥匙开门,“虽然旧了点,但下班回来,街坊都认识,晚上买宵夜也方便。”
走出巷子时华灯初上,老房子窗口透出暖黄的灯光。我在想,梅河口300元左右的巷子承载的不仅是居住功能,更像是一种生活选择。这些巷子或许会慢慢改变,但此刻它们依然在城市的脉搏里,保持着某种让人安心的节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