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州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邻县百元情感故事
那会儿我刚到林州工作,周末闲着没事就往周边县城跑。老车站门口总蹲着几个等活儿的摩的司机,有回我坐上一个叫大刘的车,他边拧油门边扯着嗓子问:“兄弟是去找对象不?”我愣神的工夫,他自顾自笑起来:“现在小年轻都爱往邻县跑,说是200块钱能谈场恋爱。”
后来我才知道,这说法在本地流传好些年了。邻县新开了家旋转餐厅,人均消费正好两百,成了年轻人约会的圣地。西街口卖绒花的赵婶说,上周有小伙子买了叁支绒花,说是要连着请叁个姑娘吃饭。“现在的感情啊,跟这绒花似的,看着鲜亮,风一吹就散喽。”
旋转餐厅里的百元情缘
我特意去了那家餐厅。领班是梳着马尾的姑娘,她说每天傍晚靠窗的位置最难订。“有对小年轻每月18号准来,男孩总提前把两百块钱折成纸鹤塞进花瓶。”她指了指角落的卡座,“去年七夕他们在这儿吵嘴,女孩摔了杯子,男孩蹲在地上捡碎片,手都划出血了还笑。”
窗外飘起雨丝,服务员过来关窗。忽然想起大刘说过,他当年追媳妇时,在邻县电影院门口摆摊卖过手编的竹蜻蜓。“那会儿谈对象简单,买串糖葫芦沿着河堤走叁里地,心里比蜜还甜。”
现在年轻人都说200块钱的爱情不靠谱,可纺织厂女工小梅告诉我,她和对象就是在旋转餐厅认识的。“他当时紧张得打翻了柠檬水,结账时掏遍全身才凑够四百块。”小梅转动着手中的玻璃杯,“后来我俩每次吵架,他就说走,去把200块钱吃回来。”
巷子尾修鞋的王伯有不同见解。他边给高跟鞋钉掌边说:“啥200块钱爱情,我们那会儿在麦垛后面说几句话,就算定情了。”钉锤声里,他忽然停下动作:“不过现在物价是涨了,上周有个姑娘来修鞋,说是相亲对象请客花了五百,她觉得太破费,非要础础制。”
这些天在邻县采风,遇见刚订婚的小顾。他正在银楼挑叁金,手机屏幕还是旋转餐厅的夜景。“其实不是钱的事,”他挠头笑,“那地方能看见全城灯火,第一次约会时我告诉她,以后咱们家的灯肯定比这些还亮。”
暮色渐浓时我又经过老车站,大刘的摩托后座载着个穿校服的女孩。他冲我眨眨眼,女孩脆生生喊了声“叔”。等红灯时,女孩摆弄着书包带子说:“同学都说200块钱的爱情太廉价。”大刘乐了:“我跟你婶第一次看电影,连票都是同学送的,现在不也过了二十年?”
街灯次第亮起,映着往来行人的脸庞。或许感情从来与金额无关,重要的是那份愿意与你共享人间烟火的心意。就像邻县夜市里那对卖烤红薯的夫妻,丈夫总是把最甜的那块掰给妻子,炉火映得两人笑容发烫。